5分钟吃完一顿饭?你可能正在养肥自己的肝!超千人研究揭开快食与脂肪肝真相

2025-05-22 梅斯内分泌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显示,频繁快速进食(≥2 次 / 周)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风险显著正相关,调整多因素后风险升高 81%,荟萃分析也支持该关联,提示慢食或可降低肝病风险。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五分钟内解决一顿饭?数据显示,超30%的都市人因工作压力养成 "速食" 习惯 —— 狼吞虎咽间,不仅错过了食物的本味,更可能悄悄埋下健康隐患。最新发表于《Nutrition & Diabetes》的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fast eating speed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cross-pal study and meta-analysis”多中心研究揭示:频繁快速进食可能显著增加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风险,这一发现为全球超10亿肝病患者敲响了警钟。

图片

一、从NAFLDMASLD:重新认识沉默的肝病

曾经被称为“富贵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2023年正式更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这一更名标志着医学界对其认知的革新——它不再是单纯的“肝脏脂肪堆积”,而是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紊乱深度绑定的全身性疾病。全球约25%的成年人受其困扰,中国患病率更是高达29.2%,且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更严峻的是,若不干预,约10%-30%的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生活方式干预是目前唯一推荐的治疗手段,临床数据显示,减重7%-10%可使肝脂肪含量减少30%以上,炎症程度显著改善。但在“时间就是效率”的现代社会,“好好吃饭”竟成了奢侈事。研究表明,快速进食者每餐平均用时仅3.2分钟,比细嚼慢咽者少摄入20%的饱腹感信号——这一差异可能成为代谢失衡的开端。

二、超千人研究:快食频率与肝病风险的“剂量效应”

这项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横跨中国610家代谢疾病专科诊所,最终纳入196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3.6岁,48.8%MASLD患者)。研究者将“快速进食”定义为“用餐时间<5分钟”,并按频率分为三组:≤1/月(1362人)、≤1/周(313人)、≥2/周(290人)。

关键发现:

1、患病率的“阶梯式上升”

快速进食2/周组的MASLD患病率达59.3%,显著高于≤1/周组(50.5%)和≤1/月组(46.2%),趋势性检验P<0.001,提示进食速度与肝病风险呈“剂量依赖”关系。

2、独立风险因子的证据

在调整性别、年龄、BMI、血糖、血脂等14项混杂因素后,≥2/周快速进食者的MASLD风险仍高出对照组81%OR=1.81,95%CI=1.26-2.59,P=0.011)。即使在BMI<25kg/m²的“非肥胖人群”中,这一风险依然显著(OR=1.45,P=0.002),暗示快速进食可能独立于体重影响肝脏代谢。

3、亚组分析的“易感人群”

女性、北方居民、非吸烟者、糖调节受损(IGR)者对快速进食更为敏感。例如,IGR人群中,快速进食≥2/周者的MASLD风险是对照组的1.92倍(P=0.001),提示代谢异常状态下,快速进食的危害被进一步放大。

三、荟萃分析:跨种族证据链的闭环

研究者进一步整合全球5项研究(含本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频繁快速进食使MASLD风险升高22%pooledOR=1.22,95%CI=1.07-1.39,且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删除任意一项研究后OR>1.15)。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纳入研究均来自亚洲人群,提示饮食文化差异可能影响进食习惯与肝病的关联,未来需更多种族数据验证。

四、机制猜想:从胃到肝的代谢连锁反应

为何吃饭速度会伤肝?目前推测存在两条路径:

能量过剩通路:快速进食导致大脑饱腹感中枢滞后,平均每餐多摄入约100-150千卡,长期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肝脏脂肪堆积。

-肝轴紊乱:进食速度影响肠道激素分泌(如饥饿素ghrelin、饱腹肽GLP-1),进而扰动肠道菌群平衡。有害菌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经门静脉直接侵入肝脏,诱发炎症和脂肪变性。

五、临床启示:放慢速度,守护肝脏

这项研究为MASLD的预防提供了新靶点——将每餐时间延长至20分钟以上,可能是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建议: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固定用餐时间,培养规律的消化节奏。

正念饮食:放下手机,专注食物的色、香、味,通过细嚼慢咽增加饱腹感。

高危人群筛查: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及有快速进食习惯者,建议每年进行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测。

“吃饭太快”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而是可能威胁肝脏健康的隐形推手。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不妨偶尔按下“慢放键”——毕竟,好好吃饭,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温柔。

参考文献: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32473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202, encodeId=ca6b2266202e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36b254143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代谢功能障碍#</a> <a href='/topic/show?id=985c12e1699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快速进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5414, encryptionId=a36b2541439, topicName=代谢功能障碍), TopicDto(id=127169, encryptionId=985c12e1699c, topicName=快速进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22 13:19:48 CST 2025, time=2025-05-2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5-2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专家论坛|施军平:合并代谢功能障碍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管理

进一步研究代谢功能障碍与HBV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将有助于优化慢性HBV感染者的整体临床管理。

Nature子刊:南京医科大学李朝军/薛斌/复旦大学李蓬合作揭示肝脏中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功能障碍的调控新机制

研究提供了肝脏Egr-1可以作为主时钟的关键应答器,以整合中枢和外周节律的证据。肝脏Egr-1也是外周器官昼夜节律和代谢稳态之间的重要介质。

专家论坛|郑琦:慢性HBV感染与代谢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转归

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HBV感染合并MD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转归,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Mol Cancer:暨南大学林雪嘉/尹芝南揭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驱动的肝细胞癌的调控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21受体信号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性IgA+ B细胞促进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驱动的肝细胞癌。

Diabetes:莫立司他——挽救糖尿病心脏病缺氧反应并逆转代谢功能障碍的探索!

molidustat可能是进一步探索糖尿病心脏中HIF1a激活的临床可转译性的有效化合物。

专家论坛|陈源文:慢性HBV感染与代谢功能障碍基础研究—— 当前进展与争议

本研究将重点阐述慢性HBV感染与代谢功能障碍之间的相互影响,探究HBV感染对各类型代谢功能障碍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HBV感染相关代谢功能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参考。

Nature:对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MASH):全球数百万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作为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MASH的药物,Resmetirom在减少肝脏瘢痕组织形成和改善其他疾病标志性症状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

【期刊导读】高嘉宏教授团队:代谢综合征显著增加慢乙肝患者的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风险

并发和新发代谢功能障碍都会独立增加慢乙肝患者罹患肝硬化和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而单纯脂肪变性则可能对慢乙肝相关肝硬化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