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ransl Med:付蓉/刘晓智/刘志强发现MM与BMSCs的相互作用抑制骨髓瘤骨病中的纤毛发生及成骨潜能

11小时前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探讨了MM细胞与BMSCs的相互作用,发现骨髓瘤细胞的存在会抑制BMSC的纤毛发生过程。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一种并发症,其特征表现为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骨再生功能受损,可作为疾病进展的指标。目前对驱动BMSC功能异常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2025年7月9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团队、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刘晓智教授团队、山东省肿瘤医院刘志强教授团队合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Myeloma interaction with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suppresses ciliogenesis and osteogenic potential in myeloma bone dis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MM细胞与BMSCs的相互作用,发现骨髓瘤细胞的存在会抑制BMSC的纤毛发生过程。

作者证实,骨髓瘤细胞通过CD40分子-CD40配体(CD40L)与BMSCs直接相互作用,导致BMSCs下调sentrin特异性蛋白酶1(SENP1)的表达——该半胱氨酸蛋白酶可去除小类泛素修饰分子(SUMO)的翻译后修饰。SENP1表达下调引起口腔-面部-手指综合征1型蛋白(OFD1,一种中心粒及中心粒卫星蛋白)在K931位点的SUMO化修饰增强。这种修饰增强导致OFD1蛋白稳定性提高并定位于初级纤毛的中心粒卫星区,进而抑制纤毛发生。因此,缺乏初级纤毛的BMSCs对剪切应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并减弱了Hedgehog信号通路的激活。这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在骨髓瘤-BMSC相互作用模型、Prx1CreCd40lf/f基因修饰小鼠及临床样本中均出现纤毛发生和骨再生功能抑制。使用抗CD40中和抗体治疗可有效减轻Vk*MYC小鼠模型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hu小鼠模型中MM所致的骨破坏和肿瘤负荷。本研究从实验角度揭示了MM中BMSC功能异常的机制,并提示靶向CD40-SENP1-OFD1信号轴可能为M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图片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特征性病变,临床约80%-90%的MM患者受其影响。该疾病由肿瘤细胞在骨髓腔内积聚及溶骨性病变发展所致。其核心发病机制主要源于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骨分化受抑与巨噬细胞破骨活性增强导致的骨重塑失衡。值得注意的是,MBD通过形成利于骨吸收和肿瘤增殖的骨髓微环境(即骨髓瘤龛)进一步加剧病理进程。尽管学界已对MBD进展中成骨分化障碍机制展开大量研究,但其核心分子机制与关键调控因子仍不明确。

初级纤毛作为一种非运动性微管结构细胞器,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类型中,具有感知微环境理化刺激、调控机体发育与形态发生的重要功能。作为信号转导中枢,其通过Hedgehog(Hh)、Wnt和Hippo等对骨发育修复至关重要的通路发挥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初级纤毛在维持肿瘤细胞稳态及肿瘤微环境平衡中具有关键作用。口腔-面部-手指综合征1型蛋白(OFD1)通过双重定位精确调控纤毛发生:在远端中心粒定位时,可募集纤毛运输复合体关键组分鞭毛内运输蛋白88(IFT88)促进纤毛组装;而在中心粒卫星定位时,则会破坏纤毛发生必需蛋白复合体核心组分Bardet-Biedl综合征4型蛋白(BBS4)的稳定性,抑制纤毛形成。研究证实,中心粒卫星处OFD1的自噬降解可促进初级纤毛生物发生。生理状态下BMSCs具有正常纤毛形成能力,但在多数病理生理状态下该能力显著受损——然而在MBD进程中,BMSCs初级纤毛功能障碍及其调控机制(特别是OFD1定位如何被调控)尚未见报道。

图片

MM触发的SENP1抑制抑制MM小鼠Vk*MYC模型的初级纤毛功能(图片源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UMO化修饰是一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过程,通过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共价结合靶蛋白赖氨酸残基,广泛调控细胞进程中蛋白质功能的动态平衡。该过程具有高度动态可逆性:SUMO特异性蛋白酶(SENP)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既能催化SUMO前体成熟,又可逆转SUMO蛋白修饰。哺乳动物中已报道SENP-1/2/3/5/6/7六个亚型,各具组织表达特异性和亚细胞定位特征。SUMO化通过以下机制调控底物功能:干扰底物-蛋白交互作用、以SUMO依赖方式募集结合伴侣、改变底物蛋白构象与活性、调控蛋白稳定性及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SUMO化修饰异常不仅参与MM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应答,还调控成骨-破骨细胞分化平衡——但其在初级纤毛发生中的调控机制仍有待阐明。

基于现有认知空白,研究旨在探究MM龛中BMSCs初级纤毛形成障碍机制。作者通过建立MM细胞与BMSCs体外共培养模型鉴定关键调控因子;分析其与MBD患者骨破坏程度的相关性;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及Vk*MYC移植瘤、SCID-hu骨髓瘤模型;系统表征表型变化、解析分子机制,并在体内外验证靶向干预效果。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q296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5025, encodeId=cf7322e5025b3, content=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3116, encryptionId=dd85431162e, topicName=多发性骨髓瘤), TopicDto(id=43121, encryptionId=565e4312110, topicName=多发性骨髓瘤骨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l 27 14:23:15 CST 2025, time=6小时前, status=0, ipAttribution=上海)]
    6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Blood Reviews】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

《Blood Reviews》近日发表综述,回顾了MM中骨重建的正常生理过程以及在MM中被破坏的骨重建过程,以及MM骨病的治疗。

血癌患者100%缓解!体内生成CAR-T细胞,武汉协和团队突破成果登上《柳叶刀》

华中科大协和医院团队用体内生成 CAR-T 技术(ESO-T01)治疗 4 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全缓解,成果登《柳叶刀》。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兴免疫治疗靶点一览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面临抗原逃逸等挑战,新免疫靶点如 CD70、CCR1 等具高肿瘤特异性,相关疗法在临床前或早期研究中显潜力。

【从实验室到病床】多发性骨髓瘤不可不看的热点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最新知识闪送”各位血液科战友,本周特供资料已全部打包,点击即可查看。

卡非佐米为基础的三药和四药方案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现状和未来

KRd三药方案的数据及联合CD38单抗的四药方案数据整理如下。相信随着更多证据的积累,KRd方案及其四药方案可能会在未来欧洲和更多指南中被推荐用于NDMM患者。

BCMA 纳米抗体CAR-T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浆细胞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S103 CAR-T细胞是森朗生物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是基于森朗生物纳米抗体CAR筛选和验证平台开发的创新型CAR-T产品。

【Leukemia】高危细胞遗传学对RRMM治疗结局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

学者开展meta分析,探索了高危细胞遗传学对RRMM治疗结局的影响。

【柳叶刀血液病学】EMN关于优化多发性骨髓瘤CAR T和双抗治疗的建议

欧洲骨髓瘤网络(EMN)提供了关于患者选择、转诊和操作策略的建议,以优化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TTT】新型选择性HDAC I/IIb抑制剂甲磺酸普依司他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的临床前和I期研究结果

新型选择性 HDAC I/IIb 抑制剂普依司他,在临床前及 I 期研究中对复发 /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显示出强抗肿瘤活性,尤其淋巴瘤缓解率高,安全性良好。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EHA-EMN指南

来自 EHA 和欧洲骨髓瘤网络(EMN)的多学科专家小组更新了之前的指南,为日常临床实践生成了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