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社交癌”:神经源性尿失禁(NUI)

2025-05-01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陕西省

神经源性尿失禁由神经病变引发,发病机制复杂,分多种类型。通过多方法诊断,采用药物、物理、手术等治疗及康复干预,未来聚焦精准诊疗与新疗法。

论坛导读:神经源性尿失禁(Neurogenic Urinary Incontinence, NUI)是由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意识尿液泄漏。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信号传导异常、肌肉协调失调及神经递质紊乱等多重因素。因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故又称“社交癌”。临床上神经源性尿失禁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周围性神经病变、中枢性疾病、累计神经的感染性疾病、外伤手术等造成中枢或外周神经损伤等,其包含社会心理等刺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活不便及心理负担。

图片

神经源性尿失禁(Neurogenic Urinary Incontinence, NUI)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的常见并发症,其核心问题是排尿反射通路的完整性被破坏。全球范围内,约30%-40%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尿失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神经性尿失禁的防治需求日益迫切。尿失禁、频繁起夜让患者不敢出门,社交活动受限;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精神萎靡,造成患者的日常困扰。同时患者在心理上,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常见,部分患者因性功能障碍影响家庭关系。

神经源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

图片

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异常

  • 脊髓排尿中枢损伤:脊髓是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损伤(如脊髓横贯性损伤)可导致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丧失,引发逼尿肌反射亢进或无抑制性收缩,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

  • 脑干及大脑皮层病变: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可破坏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导致膀胱感觉过敏和自主排尿失控。

周围神经功能障碍

  • 盆神经损伤:盆神经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糖尿病神经病变、盆腔手术等可导致其传导延迟或脱髓鞘,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和尿道括约肌松弛。

  • 阴部神经功能异常:阴部神经损伤(如分娩损伤)可削弱盆底肌肉支撑力,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神经递质与激素失衡

  • 乙酰胆碱(ACh)与多巴胺:ACh促进逼尿肌收缩,多巴胺调节排尿反射阈值。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可导致膀胱过度活动。

  • 5-羟色胺(5-HT)与去甲肾上腺素(NE):5-HT和NE参与脊髓排尿反射的调控,其水平降低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相关。

膀胱肌肉与尿道结构改变

  • 逼尿肌肥厚与纤维化:长期膀胱高压可导致逼尿肌代偿性肥厚,收缩功能下降,引发充盈性尿失禁。

  • 尿道括约肌萎缩:雌激素缺乏(如绝经后女性)或神经损伤可致尿道黏膜变薄、括约肌张力下降,增加压力性尿失禁风险。

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分型

图片

根据神经损伤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

  • 急迫性尿失禁(UUI):由逼尿肌反射亢进引起,常见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患者。

  • 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肌松弛导致腹压增加时尿液泄漏,多见于老年女性及盆腔手术患者。

  • 充盈性尿失禁(FUI):膀胱感觉减退或尿道梗阻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尿液溢出,常见于糖尿病神经病变。

  • 混合性尿失禁(MUI):多种机制并存,治疗难度较大。

诊断方法

 

初步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和膀胱日记,并可根据临床指征辅以尿流率、排尿后残余测量、肾脏超声、(视频)尿动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尿道膀胱镜检查等检查。不完全的膀胱排空通常通过间歇性导管插入术来控制,而储存功能障碍通过抗毒蕈碱药物来控制。

尿动力学检查:

膀胱测压:评估逼尿肌压力与顺应性。

尿道压力曲线:检测尿道括约肌功能。

神经电生理评估:

肌电图(EMG):评估盆底肌与括约肌电活动。

球海绵体反射(BCR):检测骶神经功能。

影像学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观察脊髓及脑部结构性病变。

超声检查:评估膀胱形态及残余尿量。

 

治疗策略

尿失禁的处理取决于尿失禁的类型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失禁的类型包括压力性(SUI)、急迫性或活动过度性膀胱(OAB)、混合性、神经性和溢流性失禁。OAB和SUI的一线治疗是非药物治疗。行为疗法是急迫性尿失禁的一线治疗方法。阴道机械装置(圆锥、子宫托和尿道塞)、盆底肌肉训练和电针被推荐作为女性SUI的一线治疗。生物反馈和肌肉电刺激可作为SUI的辅助治疗。

抗毒蕈碱和β-3受体激动剂可用作行为治疗无改善的OAB患者的形容词治疗。与抗毒蕈碱类药物相比,β-3激动剂对OAB的抗胆碱能副作用较小。由于耐受性差,药物副作用通常会导致停药。三线疗法适用于那些保守和药物治疗失败且缺乏高质量证据的患者。神经调节、神经毒素注射、激光治疗和针灸是OAB治疗的第三线疗法。

推荐使用α-1受体阻滞剂进行药物治疗,作为中度至重度前列腺增生性尿失禁的一线治疗。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作为难治性溢流性尿失禁症状和PSA ≥ 1.5 mg/dL患者的辅助药物。清洁间歇导尿是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线治疗方法,但会增加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风险。临床医生应评估尿失禁的类型、患者目标、副作用概况和耐受性,以确定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

  • 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抑制逼尿肌过度收缩,适用于UUI。

  •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松弛逼尿肌,改善膀胱储尿功能。

  • 5-HT/NE再摄取抑制剂:调节脊髓排尿反射,改善协同性。

物理治疗

盆底肌训练(PFMT):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改善SUI。

骶神经电刺激(SNS):植入电极刺激骶神经,恢复膀胱-括约肌协调性。

手术治疗

尿道悬吊术:提升尿道中段,增强控尿能力,适用于SUI。

膀胱扩大术:改善膀胱顺应性,用于充盈性尿失禁。

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机械性增强尿道闭合压,适用于严重SUI。

 

康复管理与心理干预

间歇性导尿:预防膀胱过度充盈,保护上尿路功能。定时提醒排尿、协助清洁,避免褥疮。

心理支持:多鼓励,少抱怨:帮助患者缓解焦虑,陪伴参与社交活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

神经调控技术优化:开发闭环式骶神经刺激系统,实现个性化治疗。

基因与干细胞疗法:探索神经再生与功能修复的潜在靶点。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许旺细胞联合鞘内给药显著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诱导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研究参数、尿失禁率和尿失禁生活质量。 

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神经科学、泌尿外科学及康复医学资源,提升诊疗水平。

结论 

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机制涉及神经、肌肉及心理多因素交互作用,其治疗需结合个体化评估与综合干预。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精准诊断技术、新型治疗手段及长期疗效评估,以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Al-Dossari R, Kalra M, Adkison J, Nguyen BM.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J Am Board Fam Med. 2024 Sep-Oct;37(5):909-918. doi: 10.3122/jabfm.2023.230471R1. 

Buford K, Eisner H, Vollstedt A, Friedman B, Gilleran J, Zwaans BMM, Peters KM, Padmanabhan P. Implantable Neuromodulation for 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A Single-Institution Retrospective Study. Int Neurourol J. 2024 Dec;28(4):278-284. doi: 10.5213/inj.2448144.122.

Akhlaghpasand M, Tavanaei R, Allameh F, Hosseinpoor M, Toreyhi H, Golmohammadi M, Hajarizadeh A, Alikhani A, Hafizi M, Oraee-Yazdani M, Zali A, Oraee-Yazdani S. Improve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Following Combined Cell Therapy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 and Schwann Cell in Spinal Cord Injury: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World Neurosurg. 2025 Feb;194:123402. doi: 10.1016/j.wneu.2024.10.131. 

Panicker JN. Neurogenic Bladder: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Semin Neurol. 2020 Oct;40(5):569-579. doi: 10.1055/s-0040-1713876.

Findlay BL, Elliott DS. Artificial urinary sphincter for neurogenic urinary incontinence: a narrative review. Transl Androl Urol. 2024 Aug 31;13(8):1738-1743. doi: 10.21037/tau-22-79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972, encodeId=8db022629e20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2ae3e917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发病机制#</a> <a href='/topic/show?id=e63f12653e9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源性尿失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917, encryptionId=a2ae3e9175e, topicName=发病机制), TopicDto(id=126537, encryptionId=e63f12653e9d, topicName=神经源性尿失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01 00:28:53 CST 2025, time=2025-05-01,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5-01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内囊预警综合征(ICWS)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少见的神经科急症,以反复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本文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强调预警意义,指出需精准干预防卒中。

痤疮发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文章详细阐述痤疮发病机制,包括皮脂分泌及脂质代谢与炎症(涉及多种通路及因子)、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微粉刺形成、痤疮丙酸杆菌与免疫炎症反应,最后提出治疗新思路及展望。

颈肩疼痛、脖子僵?可能是早期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最早期颈椎病,介绍其发病机制、病因、诱因、症状、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还提及了预防措施。

最容易误诊的疼痛类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表现为超 6 个月疼痛且无器质性病变,常伴心理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及心理因素。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未来需深入研究机制与优化诊疗。

带您认识一种罕见病——硬皮病

本文将从硬皮病的定义、发病机制、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难治性皮肤病,介绍其临床表现,阐述发病机制,包括紫外线、变应原、免疫应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屏障受损等多方面因素,指出分子水平研究及靶向药研发是趋势。

女性型秃发治疗最新进展

女性型秃发(FPHL)虽不影响寿命,但影响容貌与社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性激素等有关,临床特点为头皮毛发稀疏。治疗以延缓进展、促毛发生长为目的,有一般治疗、药物、物理等多种疗法。

复杂的黄昏幻觉:大脑脚幻觉(Peduncular Hallucinosis, PH)

大脑脚幻觉是罕见神经系统症状,以复杂视幻觉为核心,病因多样,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环路等异常。其有独特临床表现,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以病因及对症为主,未来研究聚焦精准诊疗。

脑卒中与肩手综合征(SHS)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常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率高。其发病与多因素有关,分三期。西中医有多种疗法,联合疗法效果佳,综合康复需多措施,未来仍存挑战。

危重病人谵妄的治疗

谵妄症状多样,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发,诊断靠临床评估及辅助检查。治疗以非药物 ABCDEF 集束化策略为主,药物治疗需谨慎,未来应探索个体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