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多个方面可能会更优秀!
昨天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近期,《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刊登了一项基于中国CHIMGEN大规模队列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独生子女成长环境(GWS)对成人大脑结构与行为的影响。
关于生娃多少,一直以来是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到底是选择“一枝花”独享宠爱,还是“兄弟姐妹”相伴同行呢?
有人认为,独生子女能独占父母的全部宠爱与陪伴,成长过程中自信满满;
也有人坚信,兄弟姐妹的陪伴与支持,是人生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那么,科学界是如何看待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大脑认知与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的呢?
近期,《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刊登了一项基于中国CHIMGEN大规模队列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独生子女成长环境(GWS)对成人大脑结构与行为的影响。

该研究涵盖7186名健康汉族成年人,采用结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等多模态脑影像技术,结合认知与心理健康评估,力求揭开独生环境如何塑造成人大脑的秘密。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内侧额顶叶皮层(MFPC)、右旁中央小叶和左颞下回灰质体积较小,而双侧小脑后叶体积较大。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MFPC体积虽小,却与更优的记忆力相关,这与青春期后大脑通过“突触修剪”实现神经元效率提升的过程相符。

此外,独生子女运动相关白质纤维完整性较低,但语言相关纤维束(右顶叶斜束)的完整性更高,且右颞下回与缘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支持了独生子女在语言能力上的优势。
在行为表现上,独生子女在工作记忆、执行控制、生活满意度及开放性等多项指标中表现更优;
同时,认知冲动性和对奖励的依赖较低,显示出更成熟的心理与认知特征。
令人意外的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逆境应对、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暴露及家庭支持五大成长环境指标上均优于非独生子女。
更重要的是,这些成长环境因素在独生环境与大脑及行为表现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具体而言,较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促进了认知能力与开放性,而母亲的关怀和家庭支持则提升了生活满意度并降低了认知冲动性。
这一发现表明,并非独生子女身份本身决定了大脑和行为的差异,而是家庭的经济条件与亲密的关爱环境塑造了这些差异。
换言之,优越的微观环境,如良好的家庭经济支持和母亲的细心照料,是培育独生子女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键。
对于家长而言,这意味着早期注重提升家庭支持与关怀,尤其是在生命的关键阶段,将极大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健康发展和行为成熟。
随着全球独生子女现象的普遍,科学揭示的这些微观环境影响为精准干预提供了宝贵方向。
总的来说,生一个还是生多个,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如何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从而拥有强健的大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2142-4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大脑结构# #独生子女#
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