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真报告 | 神经鞘瘤患者检出NF2胚系有害变异,辅助精准诊疗及遗传风险评估

2025-04-18 苏州绘真医学 苏州绘真医学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髓鞘,为良性肿瘤。2022 年新分类包含多种类型,各型有独特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基因检测可辅助诊疗评估。

神经鞘瘤(SWN),又称施万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髓鞘,是一种有包膜的、由神经膜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既往肿瘤分类认为,神经鞘瘤属于神经纤维瘤病的第3种类型,前两种分别为I型神经纤维瘤病和II型神经纤维瘤病。鉴于神经鞘瘤与II型神经纤维瘤在遗传学和临床表型的相似性,2022年新修订的神经鞘瘤诊断标准纳入了II型神经纤维瘤,细分为下述类型:NF2相关型SWN、SMARCB1相关型SWN、LZTR1相关型SWN、染色体22q相关型SWN、神经鞘瘤,NOS和神经鞘瘤,NEC[1]。常见神经鞘瘤类型的表型外显率如下图所示[2]

图片

图1 NF2/SMARCB1/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病罹患不同临床肿瘤的风险

近日,1例12岁女童患者,病理诊断为(椎管占位)神经鞘瘤,属于脊髓神经鞘瘤。如图1所示,NF2相关型、SMARCB1相关型和LZTR1相关型的肿瘤易感综合征患者均可能罹患脊髓神经鞘瘤。因此,推荐我司脑肿瘤460基因检测项目,用于辅助临床诊断、分子分型、以及肿瘤遗传风险评估。检测结果表明,该患者携带NF2基因胚系有害变异,变异丰度为50.71%,分子分型为NF2相关型神经鞘瘤,肿瘤遗传风险高。

图片

图2 该椎管占位神经鞘瘤患者检出NF2基因胚系有害变异

一、NF2相关型神经鞘瘤

NF2相关型神经鞘瘤,约占神经鞘瘤的3%,是由2型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的。这是一种NF2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多发性肿瘤综合征为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膜瘤、神经鞘瘤、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其中双侧前庭神经鞘瘤为特征性表现。周围神经病变包括眼部和皮肤症状,眼部异常症状包括白内障、视神经鞘脑膜瘤和视网膜错构瘤。皮肤肿瘤通常为神经鞘瘤。如下图所示,上文提到的女童椎管占位神经鞘瘤,属于髓外肿瘤(脊膜瘤、神经鞘瘤),发生率可达55%-90%[3]

图片

图3 2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病变的发生率情况

NF2基因变异检测可以辅助NF2相关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患者仅需满足下列标准其中一条,就可以诊断为NF2相关型神经鞘瘤:①双侧前庭神经鞘瘤;②不同解剖学部位的2个NF2相关肿瘤(神经鞘瘤、脑膜瘤或室管膜瘤)检测到同一NF2基因突变;③满足以下2个主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2个次要标准。主要标准:①单侧神经鞘瘤;②非兄弟姐妹的一级亲属罹患NF2相关型神经鞘瘤;③两处或多处脑膜瘤;④正常组织(外周血或唾液)检出NF2基因变异,当变异丰度显著低于50%,提示嵌合体型NF2相关神经鞘瘤。次要标准:①室管膜瘤、脑膜瘤或神经鞘瘤(同类病变可累积计数);②幼年期包膜下或皮质白内障、视网膜错构瘤、40岁以下视网膜前膜(同类病变不可累积计数)[4]

图片

图4 NF2相关型神经鞘瘤的诊断标准(2022年)

图片

图5 2型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标准(2019年)

NF2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2.2,全长约100kb,包含17个外显子区。NF2基因有多种变异类型,包括错义突变、剪切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以及大片段缺失等。一项临床研究采集了57例确诊为NF2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NF2基因检测,检测方法包括Sanger测序、MLPA和NGS。结果表明,28例(49.1%)患者检出NF2胚系变异,包括截断变异(12例)、大片段缺失(4例)、剪切突变(9例)和错义突变(3例)。20例患者为嵌合型NF2突变,包括截断突变(16例)、框内缺失(1例)和错义突变(3例)。还有9例患者并未检出NF2突变[5]

图片

图6 57例确诊NF2患者的NF2基因胚系变异和嵌合变异位点

二、SMARCB1相关型和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

与NF2相关型神经鞘瘤相比,SMARCB1相关型和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遗传外显率较低,约占所有神经鞘瘤的2%。其中,SMARCB1相关型神经鞘瘤,是指由SMARCB1基因胚系变异导致的神经鞘瘤,临床表型特征是周围神经鞘瘤,前庭神经鞘瘤不常见。同理,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是由LZTR1基因胚系变异导致的,其临床表型也常见周围神经鞘瘤,偶见单侧前庭神经鞘瘤[6]

基因检测SMARCB1和LZTR1基因胚系变异,可以辅助SMARCB1相关型神经鞘瘤和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临床诊断。患者需符合下述其中一条标准,即可诊断为SMARCB1或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①至少病理确诊1个神经鞘瘤或混合性神经鞘瘤,同时外周血或唾液样本检出SMARCB1或LZTR1基因胚系有害变异,若变异丰度明显低于50%,提示为嵌合SMARCB1或者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②2个独立的神经鞘瘤或混合神经鞘瘤病灶组织检出相同的SMARCB1或LZTR1基因有害变异[1]

图片

图7 SMARCB1相关型和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诊断标准

SMARCB1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1.2区域,包括9个外显子区。SMARCB1相关型神经鞘瘤患者的SMARCB1基因常见5’端和3’端。一项临床研究入组了56例非NF2型神经鞘瘤患者,检测SMARCB1基因胚系变异。结果提示,共检出9种变异,其中5种明确为有害变异,分别是SMARCB1 F10Lfs*6、Q12*、G169*、G278*、K324_YdelinsILP[7]

图片

图8 56例非NF2型神经鞘瘤检出5例携带SMARCB1基因胚系有害变异患者

LZTR1基因也位于染色体22q11.2区域,包含21个外显子区,比SMARCB1基因更靠近着丝粒[8]。一项临床研究首先采集了来自11个家族的13例非SMARCB1相关项神经鞘瘤患者的外周血和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在4个不相关家族中检出LZTR1基因胚系有害变异,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又额外分析了60例非SMARCB1相关型神经鞘瘤患者的LZTR1基因胚系变异情况,检出18个LZTR1杂合变异,具体变异如下图所示[9]

图片

图9 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患者的LZTR1基因胚系变异位点

三、其他类型神经鞘瘤

除了上述提到的NF2相关型神经鞘瘤、SMARCB1相关型神经鞘瘤和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外,其他的神经鞘瘤类型,还包括染色体22q相关型神经鞘瘤、神经鞘瘤,NOS和神经鞘瘤,NEC。

其中,染色体22q相关型神经鞘瘤的诊断标准为,不满足NF2、SMARCB1和LZTR1相关型神经鞘瘤的诊断标准,同时满足下列2个条件:①2个解剖学部位不同的神经鞘瘤或混合神经鞘瘤病灶,在相同的染色体22q位置检出杂合性缺失;②每一个肿瘤组织检出不同的NF2有害变异,正常组织为阴性。神经鞘瘤,NOS的诊断标准为,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①未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结果不可及;②两处或多处病灶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非皮内神经鞘瘤;③病理检查明确至少有1个神经鞘瘤或混合神经鞘瘤病灶。神经鞘瘤,NEC的诊断标准与NOS相反,正常组织以及至少2处解剖学位置不同的肿瘤病灶组织并未检出任何已知与神经鞘瘤相关的基因变异[1]

图片

图10 其他类型神经鞘瘤的诊断标准

目前,我司实体瘤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和遗传性肿瘤625基因检测,包括了NF2、SMARCB1和LZTR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可以用于辅助神经鞘瘤临床诊断,分子分型以及遗传风险评估。对于NF2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变异,还需要增选NF1/NF2基因大片段重排检测项目。另外,关注NF2和SMARCB1基因变异的患者,还可以送检实体瘤1299基因检测和脑肿瘤460基因检测(还包括了部分LZTR1基因点突变)。若检出NF2基因体系变异,还可以送检实体瘤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评估染色体22q是否发生杂合性缺失。

参考文献:

[1]Nagasaka, Shohei, and Ji Hoon Phi. “Genetic Ba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chwannomatosis.”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 10.3340/jkns.2025.0001. 6 Mar. 2025, doi:10.3340/jkns.2025.0001

[2]Perrino, Melissa R et al. “Update on Cance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 Surveillance in Pediatric NF2-, SMARCB1-, and LZTR1-Related Schwannomatosi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10.1158/1078-0432.CCR-24-3278. 12 Feb. 2025, doi:10.1158/1078-0432.CCR-24-3278

[3]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2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 37(7):6.DOI:10.3760/cma.j.cn112050-20210314-00128.

[4]Tamura, Ryota et 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NF2-related Schwannomatosis.”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 vol. 64,8 (2024): 299-308. doi:10.2176/jns-nmc.2024-0067

[5]Teranishi, Yu et al. “Early prediction of functional prognosis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patients based on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with targeted deep sequencing.” Scientific reports vol. 12,1 9543. 9 Jun. 2022, doi:10.1038/s41598-022-13580-9

[6]Perrino, Melissa R et al. “Update on Cance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 Surveillance in Pediatric NF2-, SMARCB1-, and LZTR1-Related Schwannomatosi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10.1158/1078-0432.CCR-24-3278. 12 Feb. 2025, doi:10.1158/1078-0432.CCR-24-3278

[7]Rousseau, Guillaume et al. “SMARCB1/INI1 germline mutations contribute to 10% of sporadic schwannomatosis.” BMC neurology vol. 11 9. 24 Jan. 2011, doi:10.1186/1471-2377-11-9

[8]张顺,刘丕楠,赵赋. 神经鞘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33(9):966-969.DOI: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7.09.024

[9]Paganini, Irene et al. “Expanding the mutational spectrum of LZTR1 in schwannomatosis.”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EJHG vol. 23,7 (2015): 963-8. doi:10.1038/ejhg.2014.22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1122, encodeId=786822611220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54691625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诊断标准#</a> <a href='/topic/show?id=d0c3e4615f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鞘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615, encryptionId=d0c3e4615f2, topicName=神经鞘瘤), TopicDto(id=91625, encryptionId=354691625f1, topicName=诊断标准)],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Apr 19 15:15:41 CST 2025, time=2025-04-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没想到 ,小小的口腔溃疡,让他暴瘦62斤,原来……

许先生患怪病暴瘦,辗转多家医院未确诊,后在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该病累及多器官,有典型三联征,诊断综合多方面,治疗分阶段和类型。

夺命的发热!产检正常,出生仅2个月,却发热不退,医生:几乎100%死亡

2个月大的小麟持续高热,经检查有噬血细胞现象,基因检测确诊为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3型,介绍了该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心源性休克?迫切需要新的临床诊断标准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复杂病理生理学变化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迫切需要重新定义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以负荷其基本定义和目前的诊断方法。

白天也能睡着?年轻人突发“无法抗拒”的困倦,竟是罕见病作祟

30 岁程序员李先生因白天突发沉睡就医,确诊发作性睡病。介绍该病概念、全球及国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分 1 型、2 型)、治疗目标(包括非药物与药物治疗等),为了解发作性睡病提供全面信息。

站不稳、说不清、夜间梦呓大喊……57岁的他竟被罕见病一步步“掏空”

57 岁张先生从头晕发展到多种症状,确诊多系统萎缩。介绍了 MSA 的特点,如发病表现、分型、预后等,其诊断依据相关标准分类,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疾病修饰治疗正开展。

58岁阿姨皮肤仍然紧致光亮?不是因为贵妃护肤品,而是……

58 岁李阿姨因多种症状就医确诊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 淀粉样变性),介绍其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为相关患者诊疗提供参考。

消化道早癌的病理诊断问题与对策

消化道早癌 “三早” 关键,WHO 与日本标准有别,内镜活检病理诊断存挑战,需规范管理,我国确诊率低,多模式筛查促提升。

权威解读!2024年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更新,3大核心问题值得关注

新标准委员会重要成员之一,来自妙佑医疗国际的Clifford R. Jack Jr教授团队对新标准进行了深度解读,解读内容以评论形式发表于《自然-医学》。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与分期新标准 | NIA-AA&2024指南解读

NIA-AA 发布阿尔茨海默病修订标准,强调生物标志物重要性,将综合征与生物学概念分开,采用新分期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框架,引发对临床实践等的思考。

漂亮的“锥子脸”,不一定是美女的特征,也许是罕见病线索

18 岁小娟肝功异常,经检查确诊为 Alagille 综合征。介绍该病由 Notch 信号异常引起,症状涉及多脏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式,包括支持性和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