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文献】胸膜原发间叶源性肿瘤汇总

2025-07-19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上海

本文详尽介绍了胸膜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等特点。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

SFT好发于胸膜、肺、脑膜、腹膜及纵隔,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或咯血,很少伴有难治性低血糖和肥厚性骨关节病的副肿瘤综合征。

大体观察,胸膜SFT通常表现为包裹、局限、实性的肿块,部分病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可有蒂或无蒂,在一些病例中可见宽基底,肿瘤直径1-30cm不等。

显微镜下,可见交替的细胞密集区域和细胞稀疏区域,细胞间存在不同密度的胶原间质,偶尔有鹿角状的分支血管。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及片状结构,细胞形态呈纺锤形到卵形,边界不清楚,细胞核呈梭形到多边形。在一些肿瘤中可见黏液样间质、脂肪区和上皮样细胞形态区域。虽然大多数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具有微小的异型性和低核分裂活性,但在一些病例中可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性增加和坏死。虽然大多数肿瘤是惰性的,局部复发、转移少见,但一些患者仍然因为肿瘤的复发、转移而死亡。2017年,美国学者Demicco根据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计数及坏死比例评分,将SFT分为低级别、中级别及高级别三个等级,三个等级的SFT患者预后具有显著差异。

免疫组化染色方面,绝大多数SFT表达CD34、BCL-2和CD99,然而,上述抗体的特异性都不是很高 。此外,SFT还可以在细胞核表达B-catenin,这导致SFT易误诊为硬纤维瘤病、肉瘤样间皮瘤或转移癌。对于SFT,细胞核表达STSA6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由于STAT6位于12q染色体上,距离MDM2基因及GLI1基因距离较近。所以,在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可见STAT6的细胞核表达。

在分子遗传学上,SFT可见12q染色体倒置,从而导致NAB2::STAT6基因融合。此外,TERT启动子突变与SFT的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一小部分SFT发生去分化,转变为高级别肉瘤,很少包含异源骨肉瘤或横纹肌肉瘤成分。去分化成分可见p16和p53的过表达,Rb的缺失,以及CD34和STAT6的缺失,在部分病例中甚至可见NAB2::STAT6基因融合的缺失,然而,NAB2::STAT6嵌合DNA/ RNA融合转录本在病变组织中保留,可以通过二代测序鉴定。

图片

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A)大体上,该胸膜肿瘤附着邻近肺组织切面灰白实性B)在低倍镜下,肿瘤显示胶原间质,并伴有巨大的鹿角血管形成C)在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呈纺锤形形。D)弥漫STAT6细胞核染色,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特征。

 钙化纤维性肿瘤(CFT)

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肿瘤,通常累及胸膜,较少累及腹膜、肺、心包/纵隔、大网膜及肠系膜,女性略多见。胸膜病变可能是单发或多发性播散性,类似于间皮瘤或转移性疾病,但局部复发罕见,无转移报道。

大体观察,CFT切面灰白实性分叶状,无明显包膜,肿瘤直径为1-20cm。

显微镜下,瘤组织胶原间质密集,其间散在少许成纤维细胞样梭形细胞。局灶可见砂砾体样物质或营养不良性钙化,伴灶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没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或坏死。

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表达CD34,不表达STAT6、B-catenin、S-100、CK和ALK。CF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虽然一些研究认为它是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或IgG4相关疾病的硬化阶段,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CFT中可见ZN717、FRG1和CDC27的突变和多个染色体拷贝数丢失,表明CFT在基因上与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不同。

 硬纤维瘤(DT)

DT是一种浸润性成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发病年龄广泛,好发于创伤/手术后的患者中。DT最常累及腹/胸壁和软组织,很少涉及胸膜,累及胸膜者具有局部侵袭性,无转移潜能。

大体观察,DT瘤组织边界不清,切面灰白实性粗糙。

显微镜下,瘤组织胶原间质丰富,排列呈漩涡状或席纹状;瘤细胞形态温和,排列呈束状,细胞核拉长,核仁不明显。

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SMA,偶尔表达Desmin,但不表达CD34、S-100、ALK和CK,70%-80%的病例中可见B-catenin的细胞核表达。然而,在DT中,B-catenin的细胞核表达也并非特异性的,也可见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滑膜肉瘤、肉瘤和肉瘤样间皮瘤。

分子遗传学上,DT可见体细胞CTNNB1突变(通常是第3外显子的T41A、S45F或S45P),CTNNB1突变导致B-catenin蛋白的异常积累,并激活WNT通路。CTNNB1的分子检测可用于缺乏B-catenin表达的病例。目前,在DT的诊断中,B-catenin的免疫组化检测或CTNNB1的分子检测,只是理想标准,而不是基本标本,最终诊断要结合临床、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

 滑膜肉瘤SS)

SS是一种侵袭性肉瘤,其特征是SS18与SSX家族成员之一的融合。虽然累及四肢软组织最常见,但原发胸膜-肺的SS已有报道。

大体观察,滑膜肉瘤呈大而多结节状,切面呈棕灰色,有囊性变性、坏死和钙化。

显微镜下,滑膜肉瘤分为单相、双相或低分化。单相滑膜肉瘤是最常见的亚型,瘤细胞为蓝染的梭形细胞细胞核深染,背景是纤细的胶原蛋白,偶尔可见肥大细胞和小的鹿角血管。双相滑膜肉瘤同时包含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单相滑膜肉瘤累及肺部,侵犯呼吸道上皮,形成类似双相滑膜肉瘤的外观。低分化滑膜肉瘤表现出细胞增多,甚至圆形细胞形态,类似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滑膜肉瘤均可表达上皮标志物,例如CK、BCL2及CD99,而CD34、SMA、Desmin、SOX10均为阴性。TLE1对滑膜肉瘤很敏感,但特异性不是很高。胸膜滑膜肉瘤的鉴别诊断包括梭形细胞癌、胸腺瘤、肉瘤样/双相间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等。胸膜滑膜肉瘤和间皮瘤的部分免疫组化表达具有重叠性,例如,滑膜肉瘤和间皮瘤中均表达Calretinin。SS18-SSX融合特异性免疫组化对滑膜肉瘤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子遗传学上,大多数滑膜肉瘤存在t(X;18)(p11;q11),SS18与SSSX1,SSX2融合,很少有SSX4融合。不常见的融合包括SS18L1::SSX1、EWSR1::SSX1、MN1::SSX1和SS18::NEDD4。对于所有部位的局限性滑膜肉瘤,组织学亚型(双相对单相)和SS18::SSX融合型(SSX1、SSX2),均不能预测生存率。

图片

2胸膜的其梭形细胞肿瘤。A)钙化纤维性肿瘤表现为孤立的少细胞胸膜结节。B)在高倍镜下,钙化纤维性肿瘤在致密的胶原背景下显示稀疏的纤维母细胞梭状细胞,并伴有局灶性钙化。C)胸膜硬纤维瘤病可见温和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D)硬纤维瘤病瘤细胞细胞核局灶表达B-cateninE)胸膜-单相型滑膜肉瘤,可见均匀的梭状细胞,呈束状排列F)SS18-SSX融合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源于Schwann细胞。胸腔内神经鞘瘤通常发生在后纵隔,很少发生在胸膜或肺。胸膜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为偶发肿块、胸痛、呼吸困难或咳嗽。

大体观察肿瘤外观呈球状,表面光滑,切面呈棕褐色至黄色,有时可见出血变性。在某些病例中,可以看到附着的周围神经。

显微镜下,淋巴细胞在周围组织浸润明显。传统的神经鞘瘤可见致密的高细胞(Antoni A)和低细胞(Antoni B)区域的交替排列,具有透明的厚壁血管。高倍镜下,瘤细胞核呈纺锤状,可见Verocay体。少数肿瘤可见瘤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增加或退行性及异型性改变,上述改变,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S-100和SOX10,纵隔/腹膜后神经鞘瘤中,可见AE1/AE3表达。

在分子遗传学上,肿瘤组织可见NF2失活突变,也可见Hippo通路的激活。

 恶外周神经鞘肿瘤MPNST)

MPNST的诊断需要至少满足以下情况之一:

1)存在肉瘤或良性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病史(通常是神经纤维瘤,很少是神经鞘瘤);

2)I型神经纤维瘤引起的肉瘤;

3)免疫组化证据支持Schwannian来源的肉瘤。

与神经鞘瘤一样,胸腔内MPNST通常起源于后纵隔,很少起源于胸膜或肺。

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漩涡状、鱼肉样改变,可见出血和坏死。

显微镜下,瘤组织高细胞区和低细胞区交替,瘤细胞呈梭形,呈束状排列于胶原-黏液样间质中,细胞核呈波浪状改变。瘤组织可见多形性、地图样坏死及核分裂增加。部分肿瘤包含异源性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血管肉瘤或腺样、鳞样分化成分。这种情况下,需要与转移性黑色素瘤、神经鞘瘤、滑膜肉瘤和肉瘤样间皮瘤相鉴别。

免疫组化染色,S-100和SOX10在MPNST中呈斑片状表达。在部分病例中,S-100和SOX10表达缺失。在MPNST中,H3K27me3表达完全缺失,在肉瘤样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胸壁去分化软骨肉瘤中,H3K27me3可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然而,H3K27me3的完全缺失,强烈提示MPNST的可能性。

分子遗传学上,MPNST涉及体细胞或胚系的NF1、CDKN2A或PRC2的突变。

图片

3神经鞘肿瘤。A),胸膜神经鞘瘤呈球形,切面黄色,可见囊性变。B)显微镜下,神经鞘瘤可见致密的高细胞(Antoni A)和低细胞(Antoni B)区域的交替排列C)神经鞘瘤可见弥漫性S-100表达D)MPNST可严重累及胸膜和胸壁;组织学上,它表现为高细胞和低细胞交替区域,呈羽毛状、漩涡状排列C)在高倍镜下,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F)大约一半的MPNST显示H3K27me3表达完全缺失。 

与传统类型的MPNST不同,上皮样MPNST可见H3K27me3表达,涉及SMARCB1突变及INI1的缺失。

 炎性肌成纤维母细胞瘤IMT)

IMT是一种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可以局部复发,但远处转移罕见。

大体观察,IMT呈现质硬肿块,切面可见出血、变性及钙化。

显微镜下,肿瘤间质呈黏液及胶原样改变,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瘤细胞呈梭形,胞浆嗜酸,可见泡状核。细胞密度增加、核多形性、核分裂及坏死较为少见。

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常表达SMA,偶尔表达Desmin,20%-40%的病例可表达CK,这易与肉瘤样间皮瘤或癌相混淆。由于炎症背景中可见大量的IgG4阳性的浆细胞,易误诊为IgG4相关的疾病。富于IgG4阳性浆细胞的IMT,ALK、ROS1、pan-TRK免疫组化染色阴性。

分子遗传学上,IMT涉及酪氨酸激酶的多种基因重排,大约一半的病例中有ALK重排,其余的病例中有涉及ROS1、NTRK3、RET或其他基因的融合。具有ALK重排的IMT,ALK的免疫组化弥漫阳性。同样,那些有ROS1或NTRK3融合的患者,分别可见ROS1或pan-TRK免疫组化弥漫阳性。

 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

FDCS较为少见,具有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FDCS多为结外发生,常累及腹膜后、胃肠道或纵隔。

大体观,FDCS切面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显微镜下,瘤细胞排列呈合胞片状、轮状、结节状,瘤细胞外观呈梭形、卵形、上皮样至多形性,胞浆嗜酸性,核长到卵圆形,染色质分散,核仁小,核膜光滑。少许淋巴细胞均匀地分布在间质中,可作为疾病的诊断线索之一。一部分瘤细胞显示多核形态,可见血管性囊性变性或突出的黏液样间质。

免疫组化,瘤细胞通常表达多种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如CD21、CD23、CD35、clusterin、D2-40、CXCL13、 SSTR2、FDCSP和SRGN。瘤细胞也可以表达S-100、CD68、EMA和claudin-4。背景的淋巴细胞通常为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在40%-50%的病例中,可见TDT阳性的T细胞数量增加。

分子遗传学上,大多数FDCS具有复杂的基因突变,涉及NF-kB通路(如BIRC3、NFKBIA、TRAF3、SOCS3和TNFAIP3)和CDKN2A及TP53突变,在部分肿瘤中,可见克隆免疫球蛋白受体基因重排、 BRAF V600E突变和PD-L1、PD-L2的上调。

图片

4. 有明显炎症背景的间叶源性肿瘤。(A)胸膜-肺IMT显示水肿背景下梭形细胞束松散,并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B)免疫组化染色,该肿瘤ROS1阳性,提示ROS1重排。(C)胸膜-肺FDCS显示梭形-上皮样肿瘤细胞,胞浆嗜酸性,细胞边界不清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CD21(D)和CD35(E)。(F)CD45染色突出显示了在肿瘤细胞中均匀分布的背景淋巴细胞。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以WWTR1::CAMTA1基因融合为特征,很少发生YAP1::TFE3或其他融合。临床表现类似于间皮瘤或转移癌。

大体观,肿瘤经常包围并沿裂隙和小叶间隔延伸到肺实质。

显微镜下,胸膜肺肿瘤在低倍镜下常表现为淋巴管样和肺泡样外观。高倍镜下,在黏液样透明的间质中,肿瘤细胞呈索状、小梁、巢状排列,细胞形态从上皮样到局灶状纺锤形,细胞质嗜酸不透明,细胞核不明显。胞浆内可见液泡。大多数肿瘤(除了伴有YAP1::TFE3融合的肿瘤)并没有显示出真正的血管结构和形成良好的血管通道,大多数肿瘤可见较小的异型性和较少的核分裂,但有一小部分肿瘤可见明显的多形性、坏死和较多的核分裂,这些特点与不良预后相关。

免疫组化染色,EHE表达内皮标记物,如ERG、CD31、CD34和FLI1,在一部分EHE肿瘤细胞可表达CK,这易误诊为转移癌或间皮瘤。瘤细胞核表达CAMTA,强烈提示CAMTA1重排,是EHE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标志物。TFE3阳性可见于伴有YAP1::TFE3基因融合的EHE中,TFE3既不敏感,也不具有特异性,也可见于CAMTA1::WWTR1融合的肿瘤中。YAP1 -C端表达缺失,提示YAP1::TFE3融合的EHE。

分子遗传学上,大多数EHE存在t(1;3)(p36;q25)染色体易位,导致WWTR1::CAMTA1融合。伴有YAP1::TFE3融合的EHE好发于年轻人,呈巢状生长,可见良好的血管形成。EHE较为少见的基因融合亚型,例如WWTR1::MAML2和WWTR1::ACTL6A,常累及心脏。

图片

5. EHEA)在低倍镜下,肿瘤显示透明间质,并侵犯肺实质,可见明显的肺泡样生长模式。B)在高倍镜下,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索状小梁排列,胞浆呈玻璃状嗜酸性和分散的胞浆内空泡。肿瘤细胞表达ERGC)CAMTA1D)

 促纤维增生的小圆细胞肿瘤(DSRCT)

DSRCT是一种具有EWSR1::WT1融合和多表型分化的恶性肿瘤。DSRCT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

大体观,肿瘤边界不清,呈多结节状,伴有坏死和出血。

显微镜下,瘤细胞嵌在胶原-结缔组织间质中,呈索状、巢状、片状排列,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胞浆少,核仁不明显。在少数病例中,瘤细胞可呈现横纹肌样或上皮样形态。瘤细胞多形性不常见,坏死及核分裂常见。

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可不同程度表达CK、EMA、Desmin(点灶状表达),不表达myogenin和myoD1。免疫组化表达的不典型,使DSRCT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鉴别诊断包括尤文氏肉瘤、滑膜肉瘤和神经内分泌癌。

分子遗传学上,DSRCT存在t(11、22)(p13;q12)染色体易位,导致EWSR1::WT1融合。WT1-C端的核表达,是DSRCT诊断的有力证据。DSRCT可高表达雄激素受体(AR),目前,AR成为DSRCT潜在的治疗靶点。

图片

6. DSRCTA)胸膜DSRCT可见形到纺锤状的肿瘤细胞巢,可见胶原到局灶状纤维增生背景。B)瘤细胞弥漫表达AE1/AE3。(C)NGS检测显示,DSRCT存在EWSR1:: WT1融合,EWSR1第8外显子与WT1第8外显子融合

参考文献及书籍: 

Rerkpichaisuth V, Hung YP. Mesenchymal tumours of the pleura: review and update. Histopathology. 2024 Jan;84(1):163-182. doi: 10.1111/his.15035. Epub 2023 Sep 10. PMID: 3769138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028, encodeId=bd2f22e4028a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4f7454562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孤立性纤维性肿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5456, encryptionId=24f74545629, topicName=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l 19 14:32:37 CST 2025, time=2025-07-1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9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衡道丨病例】病理诊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

今天由普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王磊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便秘?小心是腹中肿瘤压迫!

年纪大了,难免偶尔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的情况。大多时候调节一下饮食就会明显好转,但是假如长期存在这个问题的话,那一定要小心了......下面就是一例罕见的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病理规培图库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较常见的中间型生物学行为的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衡道丨文献】具有上皮样、透明胞浆特征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基于13例病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本次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病理科宋馥瑶老师带来一篇具有上皮样、透明胞浆特征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文献分享,供相关医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