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是暴露于某种特定食物时出现的由特异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也可定义为由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某种特定的食物时可重复发生。
食物过敏可由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机制介导产生。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明确,为Ⅰ型变态反应。食物暴露后快速出现反应,常引起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接触性荨麻疹、严重过敏反应、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过敏性鼻结膜炎、哮喘、速发性胃肠道过敏等。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非Ⅰ型变态反应。一般进食后出现反应相对晚,多为胃肠道症状。
还有一部分是“两者兼有”的情况,也就是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常见有特应性皮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等。
理解这个分类非常重要,因为过敏检测主要针对的是IgE介导的反应,而非IgE介导的并不容易通过血液检测找出。
给胳膊上滴几滴过敏原提取液,用小针轻轻一刺,十几分钟后看是否起红疹 —— 这是大家熟悉的皮肤点刺试验。它确实能帮医生判断孩子是否对某种食物 “致敏”,但阳性结果不能直接确诊过敏。
比如,有研究发现,用 SPT 诊断牛奶过敏时,单独靠 “起红疹” 来判断,很可能出现误诊。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EAACI)的指南也明确指出,SPT 的结果必须结合孩子的实际过敏史(比如吃了某种食物后是否真的出现皮疹、呕吐等反应)才能判断,不能仅凭一个 “+” 号就给食物 “判死刑”。
抽血查 “特异性 IgE” 是另一种常见检测,很多家长看到 “牛奶 sIgE 0.5kUa/L” 就紧张不已。但实际上,总 IgE 升高根本不能作为过敏的依据,而 sIgE 阳性也得结合病史分析。
比如,有些孩子牛奶 sIgE 轻度升高,但平时喝牛奶毫无异常;反之,有些孩子数值不高,却可能在吃了牛奶后出现严重过敏。更关键的是,相同的 sIgE 数值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意义不同:对小宝宝来说,0.1~0.35kUa/L 的 “低值” 也可能有临床意义,而对大孩子可能不算什么。
有些机构推荐查 “食物特异性 IgG/IgG4”,宣称能判断 “食物不耐受”。但指南明确指出,这种检测完全不能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
研究发现,很多健康孩子也会查出 IgG/IgG4 阳性,而且吃了这些 “阳性食物” 后并没有任何不适。更麻烦的是,若仅凭这个结果就让孩子忌口,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 比如冤枉了鸡蛋、牛奶,反而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不管是皮肤点刺、抽血查 IgE,还是其他花里胡哨的检测,都只是辅助手段。目前全世界公认的 “金标准” 只有一个: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
简单说,就是在医生密切监控下,让孩子从少量开始吃疑似过敏的食物,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其中,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BPCFC) 最严谨:孩子和医生都不知道吃的是 “真食物” 还是 “安慰剂”,能最大程度避免主观判断的干扰。
OFC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重要方法,在临床有多种应用:
确诊食物过敏:OFC 是确诊食物过敏的金标准。当患儿出现疑似食物过敏症状,但缺乏足够证据时,OFC 可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比如孩子吃了某种食物后出现皮疹、呕吐等症状,其他检测无法确诊,就可通过 OFC 来判断是否对该食物过敏。
确定过敏阈值:帮助确定食物过敏的阈值,即明确患儿摄入多少量的某种食物会引发过敏反应。这对于指导患儿的饮食管理非常关键,能让家长和医生清楚了解孩子对过敏食物的耐受程度。
判定脱敏或耐受情况:用于判定患儿是否脱敏或对某种食物产生耐受。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或经过治疗,通过 OFC 可以判断之前过敏的食物现在是否能正常食用,如牛奶、鸡蛋过敏的患儿,经过一段时间后可通过 OFC 评估是否不再过敏。
调整饮食种类:对于需要添加高敏辅食,或者因广泛扩大避食导致饮食种类受限的患儿,OFC 可帮助评估能否增加新的食物种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丰富患儿饮食,满足营养需求。
评估交叉反应性食物耐受:可以评估交叉反应性食物耐受情况。例如,对某种坚果过敏的患儿,通过 OFC 可判断其对其他坚果的耐受程度,指导饮食回避和选择。
排除慢性疾病患儿的食物过敏可能:对于慢性疾病患儿,如患有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等,OFC 可排除其对食物过敏的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限制,影响患儿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
别盲目跟风检测: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吃过某种食物后出现皮疹、呕吐、喘息等反应,没必要主动去查过敏原。
检测结果要结合病史:拿到阳性报告先别慌,仔细回忆孩子吃这种食物后的反应 —— 比如查了鸡蛋 sIgE 阳性,但孩子每次吃鸡蛋都没事,可能根本不是过敏。
判断是否需要做 OFC:如果怀疑过敏,及时带孩子去变态反应科或儿科,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做 OFC。尤其是婴幼儿,盲目忌口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 研究显示,对 2 种以上食物过敏的孩子,生长迟缓的风险是单一过敏孩子的 2 倍多。
过敏原检测不是 “无用”,但不能迷信检测结果。与其对着报告焦虑,不如记住:食物过敏的确诊,离不开 “病史 + 金标准(OFC)”。科学判断、合理忌口,才能既保护孩子不受过敏困扰,又不耽误生长发育。
周薇,赵京,车会莲,等。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 37 (8): 575-584.
来源 |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