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治疗,老祖宗的"虚气留滞"理论或可改写复发难题

2025-06-07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上海

房颤治疗面临“三重困境””:抗凝出血、术后复发、长期用药……如何选择最优方案?

西医抗凝治疗虽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其出血风险不容忽视。抗凝药物能有效预防卒中,却可能引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健康威胁。部分患者对抗凝药物的依从性差,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或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患者,是否可以结合中医“补虚通滞”理论进行治疗?

房颤治疗面临“三重困境””:抗凝出血、术后复发、长期用药……如何选择最优方案?

西医治疗的生死困局

西医治疗房颤的核心方案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和射频消融术。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能有效预防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重要基石。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可缓解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射频消融术则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根治房颤的可能,但其复发风险使得部分患者在术后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这些情况您是否遇到过?

□ 担心抗凝药导致消化道出血而自行减药

□ 消融术后再次出现心慌,怀疑手术"白做"了

□ 反复抽血监测INR,治疗负担沉重

中医揭秘:房颤反复发作的三大罪魁祸首

中医认为,房颤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虚气留滞”。这是什么意思呢?房颤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气为本,留滞为标。虚气主要表现为宗气、中气、元气亏虚,而留滞则为瘀血、痰湿、寒湿阻滞心脉。

还是不清楚,再解释一下~

心脏动力不足(虚气)

想象心脏是一个泵,需要足够的能量(气)来工作。这种能量分为三种:

宗气:主管心肺功能(好比电力系统)

中气:主管脾胃消化(好比燃料供应)

元气:主管肾脏功能(好比发动机寿命)

当这些“气”不足时,心脏就会“力不从心”。

代谢废物堆积(留滞)

能量不足会导致:

血液淤积(瘀血)

水湿停滞(痰湿)

热量不足(寒湿)

这些“垃圾”堵塞心脉,就像水管里的水垢。

现代医学也能佐证以上观念:

心肌纤维化(对应瘀血)

自主神经紊乱(对应气虚)

炎症反应(对应痰湿)

对症下药:三大类型房颤的中医调理方案

根据“补虚通滞”理论,中医将房颤患者分为不同证型,并采用分型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类型1:劳累型房颤(宗气虚+瘀热)

特点: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胸痛、劳累后加重,舌胖淡暗或暗红、苔薄,脉促代,则治以补益宗气,理气通脉,凉血清热。

调理方案:清凉补气调脉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人参10 g、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丹参30 g、川芎15 g、香橼10 g、佛手10 g、香附1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黄连10 g。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多味中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如人参皂苷可以增加氧自由基的数量,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丹参酮ⅡA可抑制心房纤维化、改善心脏神经重构和电生理异常。

类型2:消化不良型房颤(中虚+痰湿)

特点: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胸闷或胸痛,口苦,纳差,脘腹痞满,大便不实、黏而不爽,舌暗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脉数、疾、促、滑。

调理方案:清凉化湿调脉汤

方药组成:紫苏梗10 g、陈皮10 g、半夏10 g、白术10 g、茯苓15 g、太子参30 g、厚朴10 g、香附 10 g、乌药 10 g、川芎15 g、丹参 30 g、牡丹皮 15 g、赤芍 15 g、黄连 10 g。

房颤患者常常因病情进展而情志不舒、郁郁寡欢,日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致使心脉瘀阻更甚,加重心律失常,造成恶性循环。可加用郁金、柴胡、枳壳、大腹皮等疏肝理气药。

类型3:老年虚寒型房颤(元气虚+寒湿)

特点: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乏力,大便干,舌暗红或碎裂、苔薄白,脉细涩。

调理方案:滋养温化调脉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太子参30 g、白术30 g、茯苓30 g、陈皮10 g、半夏10 g、干姜10 g、肉桂10 g、桂枝10 g、阿胶 10 g、当归10 g、白芍30 g、生地黄30 g、川芎15 g、丹参30 g。

房颤后期患者可能伴有失眠多梦、精神涣散、坐卧不宁、夜间憋醒之状,应予以宁心安神为主,加用石菖蒲、远志、炒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莲子心、百合、龙骨、牡蛎等药物。

然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认为中医疗效缺乏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抗凝治疗不可替代。争议的存在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优势和局限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贾思涵, 连妍洁, 尚菊菊, 等. 从"虚气留滞"论治心房颤动[J]. 中医杂志, 2024, 65(12): 1235-123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346, encodeId=bb572268346a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37a54248f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房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4248, encryptionId=737a54248f5, topicName=房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n 07 17:32:44 CST 2025, time=2025-06-0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07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房颤#

    0

相关资讯

Eur J Prev Cardio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房颤结局的关系

FGF23是获得房颤相关结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遗传FGF23和血清FGF23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强调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阐明潜在的机制。

参松养心治疗房颤研究入选2024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

参松养心胶囊组提高了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7.8%,降低复发风险达40.0%。

房颤导管消融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日前,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的Laurent Macle教授在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的国际前沿论坛以“房颤导管消融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为做了大会报告。

Circulation: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妇女发生房颤的风险

首次分娩时暴露于HDP的妇女与未暴露于HDP的妇女相比,发生房颤的原因特异性危险比显著增加,在暴露于更严重的新生HDP诊断和妊娠期慢性高血压的受试者中观察到更高的发生率。

Nature Medicine:当人工智能点亮心脏迷宫:改写持续性房颤治疗史的开端

《Nature Medicine》研究表明,AI 引导的心脏消融术改变持续性房颤治疗困局。其通过 Volta AF - Xplorer 系统精准定位异常放电灶,提升无复发生存率,对介入医学意义重大。

Nature Genetics重磅!房颤的易感基因被发现!

该研究利用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这种复杂疾病的测序数据,并评估罕见编码遗传变异对AF风险的作用。

【麻海新知】围手术期房颤:风险因素、识别与管理

本文就围手术期房颤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高危患者或手术场景、预防和治疗策略等,予以了详细阐述。

Eur J Prev Cardiol:睡眠特征及其对房颤发病率的共同影响

失眠症状和睡眠时间短是房颤的因果危险因素。然而,两种睡眠特征的结合并不会增加房颤的风险,而是每一种特征的叠加风险。

EJCN:药师强化教育对房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中国房颤患者存在知识缺陷,药师主导的教育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疾病知识、用药依从性和药物治疗满意度,同时降低出血风险,标准化患者教育应成为日常护理的一部分。

EHJ:贝勒医学院Na Li实验室研究揭示GSDMD非焦亡依赖途径促进心房颤动发生的机制

该研究表明NT-GSDMD在心房肌细胞内通过非焦亡途径引起线粒体损伤,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