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B 北京安贞医院张晓丽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贾红梅教授团队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Sigma-2受体/TMEM97

2025-07-16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报道了Sigma-2受体/TMEM97 (σ2R/TMEM97)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诊断和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张晓丽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贾红梅教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知名期刊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σ2R/TMEM97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 PET Imaging and Validation Study”的原创性研究。该研究报道了Sigma-2受体/TMEM97 (σ2R/TMEM97)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诊断和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AP的形成与发展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在斑块早期,主要表现为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形成。随着斑块进展,巨噬细胞不断增殖,分泌细胞因子、蛋白酶等炎症介质释放其他炎性碎片,进而形成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的坏死核心。存在富含脂质且呈坏死状态的核心,是高危AP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使得脂质代谢成为AP诊疗的重要靶点。σ2R/TMEM97被认为在脂质代谢和低密度脂蛋白内吞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在AP中的表达却鲜有报道。

该研究使用高脂喂养20周的ApoE-/-小鼠的主动脉样本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冠状动脉剥脱样本,行HE染色、σ2R/TMEM97免疫组化染色等分析,发现无论在斑块早期形成阶段,还是动脉粥样硬化阶段,样本中斑块所在部位的σ2R/TMEM97表达均上调。此外,将巨噬细胞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48 h后,σ2R/TMEM97表达上调。

随后,该研究使用贾红梅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与σ2R/TMEM97具有高亲和性和特异性的新型分子探针[18F]SYB-NF,对高脂喂养20周的ApoE-/-小鼠和C57BL/6小鼠行在体显像,并在显像后取出主动脉,行离体自显影、油红O染色、σ2R/TMEM97免疫组化染色等分析。结果表明,该探针能实现小鼠主动脉弓斑块的在体可视化。探针在主动脉弓的浓聚与油红O染色的阳性部位高度一致,且探针浓聚部位σ2R/TMEM97表达上调。

综上,该研究提供实验证据表明σ2R/TMEM97在AP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达上调。基于此,σ2R/TMEM97有望成为AP诊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利用[18F]SYB-NF进行PET/CT显像,展示了靶向σ2R/TMEM97的分子探针在体评价AP的潜力。σ2R/TMEM97 PET/CT显像或可用于AP的无创检测、疾病进展评估和疗效评价,助力AP的早期诊断、斑块进展的动态监测, 为评估新兴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可视化手段。 

北京安贞医院张晓丽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贾红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安贞医院助理研究员牟甜甜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王靖琦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ATVBAHA.125.32272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687, encodeId=446822e36878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f8333308b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 <a href='/topic/show?id=3774128623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igma-2受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623, encryptionId=3774128623c8, topicName=Sigma-2受体), TopicDto(id=33308, encryptionId=bf8333308be, topicName=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17 10:24:16 CST 2025, time=23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microRNA-216a在血管衰老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的新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可干预和治疗的新靶点一直是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大脑中动脉原位血栓磁共振成像多序列评估与信号解读图文解析:

原位血栓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位于血管腔内的血肿,这与脑出血时所形成的组织中的血肿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血栓内红细胞及 其内血红蛋白的不断演变,血栓所表达出来的信号也是多种多样的。

Nat Cardiovasc Res 北京协和医院刘暴/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心、邓子卿团队首次揭示人类颈动脉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

本研究通过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首次鉴定出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PTLOs)的存在,为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提供了关键资源。

JNNP: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的心房心脏病和非狭窄性颅内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未确定来源的栓塞性卒中(ESUS)一词用于描述在无明显近端动脉狭窄、主要心源性栓塞或其他特定病因的情况下发生的非腔隙性梗死。 隐匿性心房颤动最初被认为是ESUS的主要机制;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

Circulation:将LDL-C浓度控制在70 mg/dL以下或以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影响

TST试验显示,在2860例伴有脑血管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控制在70 mg/dL以下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但该策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演变的影响尚不明确

Cardiovasc Diabetol: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负担之间的关系

TyG指数升高与冠状动脉/颅内外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增加有关。与HOMA-IR相比,TyG指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STTT:华中科技大学陈莉莉等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促进富含脂质的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Pg可加重巨噬细胞氧化应激依赖性程序性坏死,从而扩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坏死核心,最终促进斑块不稳定。

Stroke:软骨寡聚基质蛋白能够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

细胞外基质蛋白不仅能够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而且还能通过调整炎性反反应影响细胞内活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非常重要。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由平滑肌细胞表达并存在于健康人血管中。近期有研究发现将COMP表达缺失的骨髓移植到apoE-/- 小鼠上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这表明骨髓中COMP的作用。尽管已有COMP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的作用的证据,但尚无COMP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性

Cardiovasc Res 浙江大学郭晓纲/徐清波/程洪强合作揭示巨噬细胞CircARCN1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新机制

研究揭示了巨噬细胞CircARCN1通过HuR-USP31轴在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临床上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Adv Funct Mater 北大祖凌云/郑乐民/郭少军团队联合成功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双模态成像与易损性评估的纳米分子探针

该研究基于OPN对斑块的靶向识别效应,创新性地合成了一种兼具多光谱光声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双模态成像性能的OPN Ab-Au/FeNiPO4@ICG纳米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