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Hepatol:上海交通大学尤征瑞等揭示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一种致病新机制

7小时前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发现B细胞驱动CCR5⁺CD4⁺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IL-15Rα-IL-15信号传导对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细胞毒性。

IL-15Rα通过将IL-15结合并转运到组织驻留记忆T(TRM)细胞来介导免疫反应,从而实现持续激活。鉴于IL-15Rα/IL-15信号传导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阐明其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器官特异性表达和致病功能仍然至关重要。

2025年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尤征瑞、马雄、Lian Min共同通讯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题为“B cells drive CCR5+CD4+ 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 cytotoxicity via IL-15Rα-IL-15 signaling in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B细胞驱动CCR5⁺CD4⁺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IL-15Rα-IL-15信号传导对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细胞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IL-15Rα+细胞在PBC患者中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浆母细胞B细胞群中,与肝脏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IL-15Rα⁺ PBC肝脏胆管周围富集的B细胞分泌CCL3以募集CCR5⁺CD4⁺ TRM细胞通过IL-15Rα/IL-15信号传导增强其效应器功能。值得注意的是,CCR5⁺CD4+TRM细胞通过颗粒酶A介导的GSDMB切割驱动胆管细胞焦亡。此外,阻断IL-15Rα/IL-15信号传导可改善PBC小鼠模型的肝损伤。该研究揭示了PBC的一个重要致病机制,其中IL-15Rα+B细胞通过激活CCR5+CD4+TRM细胞导致胆管损伤。这种机制可能与其他免疫效应通路协同作用,推动疾病进展。

图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肝内小胆管的进行性破坏。尽管在了解PBC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晚期或难治性PBC的有效治疗选择仍然有限。因此,新型免疫靶向疗法显示出改善患者预后的巨大希望。

IL-15对淋巴细胞的发育和维持至关重要。IL-15受体是由IL-15Rα、β链(βc)和普通γ链(γc)组成的异三聚体复合物。IL-15Rα主要在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表达,这些细胞将IL-15反式呈递给携带IL-15Rβ/γc受体的邻近细胞。IL-15/IL-15Rα复合物可以在细胞内循环,即使在IL-15退出后也能继续利用IL-15,从而在体内延长和持续激活靶细胞。IL-15Rα阳性细胞可以作为周围微环境的持久IL-15库。因此,由不同组织环境定义的器官特异性IL-15Rα表达细胞值得特别关注。先前的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IL-15Rα也可以由自身反应性B细胞表达,从而促进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活性。

图片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Journal of Hepatology )

多项研究证实,IL-15在TRM细胞的存活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前的研究已经彻底描述了肝CD8⁺TRM细胞的作用胆汁炎症中的作用。尽管对CD4⁺ TRM细胞的研究相对有限,人们一直认为CD4⁺ TRM细胞具有由其所在的不同组织环境形成的固有复杂性,使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多个不同的功能亚群。

该研究表明,在PBC进展过程中,表达IL-15Rα的B细胞表现出促炎表型,并通过异常激活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来损害免疫稳态,从而促进胆道损伤。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说明IL-15反式呈递如何在PBC中以B细胞依赖的方式受到调节,未来将进一步阐明IL-15Rα/IL-15信号传导对其他慢性肝病的调节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journal-of-hepatology.eu/article/S0168-8278(25)02340-2/fulltext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5119, encodeId=fe5a22e5119b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f633e107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107, encryptionId=8f633e1073d, topicName=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28 09:51:43 CST 2025, time=8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8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临床研究|PBC合并MAFL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将对PBC合并M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PBC合并MAFLD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九问九答 | 解析AIH、PBC诊断中自身抗体的那些疑点和困惑

本文综合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治中出现的在自身抗体相互关系和解释结果等方面的一些困惑问题,参考有关指南、文献及专著等资料进行以下简单解答。

学术前沿|Hepatol Int :西京医院团队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风险分层标准的再探讨

该研究旨在确定基于组织学分期的最佳风险分层策略,并据此确定预测肝脏相关死亡率和肝移植(LT)最有效的生化标准。

PBC诊疗,是坦途还是迷局?如何打破疗效天花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有时容易,有时难”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平台特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APT: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重叠会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结局产生负面影响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变性肝病恶化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预后。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结局应包括解决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部分。

罕见病例|PBC-AIH重叠综合征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

本病例为1例重叠综合征,在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发现并治疗肺隐球菌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出现异常,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评估了更换抗真菌药物的可行性。

学术盘点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平台特将内容整理成文,以供临床参考。

权威发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最新国内外诊治经验及指南的基础上,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在PBC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全身瘙痒抓出血痕,竟是肝脏在“呼救”?中年女性当心这种“沉默的胆管杀手”!

48 岁刘女士因全身瘙痒就医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介绍其病因、特点、流行病学,阐述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说明治疗药物及移植指征,强调监测与亲属筛查。

专家论坛|王立: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共存时: 思考与挑战

本文将总结PBC与上述CTD共存时的临床表型特点、诊断难点、治疗选择,以及可能的共同发病机制和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管理提供更精准的参考,并聚焦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寻找下一步基础研究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