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杨晴来/唐婧团队《Adv. Sci.》:关于耐药菌感染的糖尿病创面愈合最新研究成果

2025-05-23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易因耐药菌定植致术后感染,传统治疗难兼顾多需求。南华大学团队开发AuCu@CuO₂气凝胶,具多重酶活性及光热效应,可清除MRSA、促进伤口愈合并缓解疼痛,为糖尿病伤口治疗提供新方案。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复杂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管理一直是临床难题。譬如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因高糖微环境易诱发耐药菌(如MRSA)定植,导致术后伤口感染,传统抗生素治疗面临耐药性风险,且可能影响母婴安全。此类患者常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细菌长期滋生形成3D生物膜导致抗生素失效;二是持续炎症反应引发疼痛加剧;三是慢性疼痛诱发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47%。传统治疗难以兼顾抗菌、组织修复与疼痛管理的综合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不含抗生素的治疗剂,以调节感染微环境,从而实现高效灭菌并加速糖尿病伤口的愈合。

图片

南华大学杨晴来教授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南华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唐婧副主任医师联合团队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IF:14.3)发表了题为“AuCu@CuO2 Aerogels with H2O2/O2 Self-Supplying and Quadruple Enzyme-Like Activity for MRSA-Infected Diabetic Wound Management”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具有多种酶活性和自我供应H2O2/O2能力的AuCu@CuO2核壳金属气凝胶,实现了耐药菌(MRSA)的有效清除并促进了糖尿病创面的快速愈合。

图片

图1. AuCu@CuO2金属气凝胶用于糖尿病伤口耐药菌高效清除及加速愈合机制示意图

本研究开发的AuCu@CuO2金属气凝胶展现出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η = 63.9%)和良好的光稳定性,具备类过氧化物酶(POD)、类谷胱甘肽氧化酶(GPX)、类过氧化氢酶(CAT)和类葡萄糖氧化酶(GOx)等多种酶活性,能有效调节糖尿病伤口感染的微环境来加速愈合过程。

精准杀菌:在微酸性感染环境下,CuO2壳层有助于原位持续的H2O2产生,增强其类POD活性,产生有毒的活性氧用于细菌消除。

代谢重塑:类GOx活性能够降低伤口处的高葡萄糖水平,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显著增强抗菌效果。

免疫激活:类GPX活性消耗过量表达的谷胱甘肽,提升免疫反应,进一步增强抗菌和治疗效果。

供氧再生:类CAT活性作用下,H2O2能够被分解为O2,从而伤口出减轻氧化应激和缺氧,促进血管生成和免疫功能的发挥。

在感染MRSA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中,AuCu@CuO2气凝胶促进细胞增殖、M2巨噬细胞极化和胶原沉积,从而加速伤口愈合,且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图片

图2. 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构建及其愈合过程

慢性创面疼痛与炎症因子持续释放密切相关。AuCu@CuO2气凝胶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及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神经末梢刺激;同时,其光热效应可局部升温,模拟物理镇痛作用,间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团队前期研究亦证实,类似纳米酶材料可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IF-1α)通路促进神经修复,为疼痛-睡眠共病提供新思路。作者团队聚焦疼痛管理机制研究,探索"纳米酶+光热治疗+神经调控"的新型治疗范式,可望形成“抗菌-镇痛-促愈”一体化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未来,团队计划联合多学科进一步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在感染、慢性疼痛等场景的应用潜力,推动纳米酶材料从实验室向床旁转化。

图片

图3. 不同处理组的小鼠伤口组织免疫荧光及定量分析结果

南华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麻醉疼痛重症医学科唐婧副主任医师与重点实验室PI杨晴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杨晴来课题组的谭啸峰博士与在读硕士林南芸同学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南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239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286, encodeId=d8df22662869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cc412243d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MRSA#</a> <a href='/topic/show?id=fb9f1119009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糖尿病伤口#</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243, encryptionId=ccc412243db, topicName=MRSA), TopicDto(id=111900, encryptionId=fb9f11190093, topicName=糖尿病伤口)],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22 22:46:31 CST 2025, time=2025-05-2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5-2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Front Pharmacol:鳞毛蕨提取物对MRSA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950995

NEJM:MRSA 携带者出院后如何管理?

在美国每年超过8万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侵袭性感染。它是皮肤、软组织和手术相关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出院后6个月内侵袭性 MRSA 感染率最高。

Cell:新型超级抗生素被发现——Clovibactin

细菌病原体耐药性的增加令人担忧。普通药物对传染病失效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全球科学家都在寻找新的强效化合物。

唐本忠院士/李莹教授BM:聚集诱导发光材料通过削弱病原菌抗氧化能力或诱导巨噬细胞炎性反应来提升靶向MRSA感染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根据AIE类光敏分子具有高效的活性氧产生潜力,以及光敏剂与细菌结合的作用机制设计合成了三个携带正电荷的D-π-A类光敏分子,分别命名为TI,TBI,以及TTI。

NEJM:全美与医疗保健相关的多药耐药菌感染负担评估

在美国,与医疗保健相关的抗菌药物耐药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超级细菌”MRSA为何如此耐药?基因突变有助于MRSA对抗生素高度耐药

近日,一项在《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基因突变使细菌对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而又不降低细菌的致病能力。

J Med Chem:发现新型抗MRSA候选药物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作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和院内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感染者的死亡率比非耐药细菌感染者的死亡率高出64%,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分严重的耐药细菌,呼吁开发新型抗生素用于治疗MRSA感染。

Nature:AI模型发现全新超级抗生素类型,能高效杀死超级耐药菌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危机——抗生素耐药性(AMR),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120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AMR)所加剧的细菌感染,这已经高

Chest:支气管肺泡灌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

由此可见,MRSA高度敏感的BAL RDT显著降低了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在疑似肺炎患者中的使用率。基于RDT的治疗没有不良效应,且有降低住院死亡率的趋势。

沙场大点兵:再谈抗MRSA药物治疗

话说感染江湖界有一鼎鼎有名的黑帮老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常隐匿于各医门环境之中。擅使毒(产毒素),并且可入侵平头老百姓皮肤软组织、肺部等多个组织与脏器,可引起大面积伤亡。江湖风云再起,医道同仁愤然而起,调兵谴将,且看我辈如何应敌而战,沙场大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