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llergy Clin Immunol:在免疫缺陷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当前观点和挑战

2025-07-24 熊佳仪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人工智能助力IEI诊疗具变革性潜能,亟需以实施科学为指导,跨学科多方携手,推动从研究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实现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IEI)是一类涵盖600余种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复杂免疫紊乱综合症,表现多样,包括感染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炎症、变态反应及肿瘤风险。患者因症状复杂且涉及多个专科,往往经历漫长的诊断延迟,平均诊断时延儿童约4~7年,成人甚至更长,增加了患者病死率及医疗负担。传统诊断依赖专家经验、靶向基因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时间成本高且受限于专业资源。

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效处理多源、大规模数据的能力,为基于临床和基因组数据的IEI早筛和诊断提供新方法。已有研究开发了使用诊断编码、药物使用信息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如SPIRIT工具),利用机器学习(ML)模型分析EHR和临床表型数据库筛出高风险患者。例如,PheNet算法成功提前识别出常见变异免疫缺陷(CVID)患者,准确率高并已通过多系统验证。此外,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被用于自动提取临床笔记中的病症特征,辅助数据补全及患者分类等多方面。

然而,IEI相关AI研究大多基于单中心数据或特定数据库,缺乏跨机构的数据整合,面临样本量不足和异质数据整合难题。除IEI外,其他罕见疾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基于语义相似性的EHR深度分析,及集成外部知识的生成式AI模型(如RareDxGPT)也为IEI提供了借鉴价值。对继发性免疫缺陷(SID)的识别和区分则更具挑战,现有工具多数未包含SID因素,但临床表型重叠较大,未来需融合治疗史及动态免疫指标改善判别能力。

本文系统综述了人工智能在IEI诊断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由来自欧洲、西班牙和美国等多中心的权威专家团队完成,近期发表在权威免疫学杂志J Allergy Clin Immunol上。文章涵盖了AI在IEI患者筛查、电子健康记录(EHR)分析、基因组数据处理以及临床决策支持中的最新进展,同时深刻剖析了现实中AI技术推广应用的多维障碍,并探讨未来基于生成式模型等新兴技术的潜在发展方向,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前沿参考。

研究成果

  1. AI在IEI早期筛查和患者识别中的应用
  • 采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决策树等判别模型,从保险理赔、医院EHR系统提取诊断、药物等结构化数据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 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临床文本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未结构化数据转结构化表型信息辅助诊断。
  • 电子健康记录中结合自动提取的临床特征和传统“10条警示信号”等规则,实现对IEI患者的早期筛选(见表 I)。
  • ML算法在美国USIDNET注册数据中成功识别不同IEI亚型,证明了数据驱动的表型分类实用价值。

表 I. 机器学习在免疫缺陷症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

  1. AI在基因组学检测与分析中的应用
  • AI提升了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准确性,包括短读长读测序错误修正、参考基因组拼接及个体组装。
  • 变异检测方面,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如DeepVariant等,将变异检测问题转化为图像识别任务,实现单核苷酸及小插入缺失的高精度识别。
  • 基因功能注释和变异致病性预测集成了多维数据,包括临床表型、进化保守性、蛋白质结构信息等,部分工具特别针对特定疾病或基因。
  • 多工具结合实现自动化变异分类,并有基于表型赋权改进候选变异筛选的能力。
  • 目前的流程已可媲美人工分析且大幅缩短诊断时间,但IEI复杂的临床与遗传机制仍限制了模型的普适性和准确度(见表 II)。

表 II. AI在罕见病基因组诊断流程中的关键应用工具

  1. 实际临床应用的挑战
  • 存在显著的“研究-临床落地”鸿沟,尽管学术模型效果理想,真实世界中仅有少量单中心、小范围的部署应用。
  • 医护人员对AI的信任度不均,模型“黑盒”特性导致可解释性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
  • 患者隐私保护及数据再识别风险增加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
  • 数据异构性和互操作性不足,EHR系统标准不统一、多源异质数据集成困难制约AI的诊断支持智能化。
  • 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需平衡创新与安全监管。
  • 其他障碍包括医护人员担忧工作替代风险,患者接受度及多学科合作的协调难度。
  • 需防范“告警疲劳”现象,避免过多错误正负报警耗散医护注意力。

图 1 IEI患者临床及数据流转旅程中的AI介入点机会图

图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AI临床推广的主要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未来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如大型语言模型)在IEI领域有望通过辅助临床文本分析、自动编码、数据缺失补全、跨语言医疗交流等手段发挥潜力。
  • AI聊天机器人可辅助基因检测的知情同意和结果反馈,实现患者特异、遗传咨询个性化支持。
  • 技术层面,开放式EHR标准如openEHR提出数据与知识分层架构,强调结构化、语义统一与可扩展性,利于实现全面数据互操作,提高AI系统集成能力。
  • 鉴于数字化建设程度差异,推动标准化和系统升级是跨国、跨区域拓展AI筛查方案的关键。

综上,本综述全面揭示了AI技术在IEI领域的应用潜能与现实困境,彰显了其在缩短诊断时延、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巨大前景。通过整合多维临床和基因数据,AI能够辅助发现隐匿病例,优化临床诊疗路径,大幅度提升医疗效率。然而,目前的关键瓶颈在于异构数据集成、算法透明度、临床可用性及跨部门协同缺乏。监管与伦理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未来,应重视开发具有良好解释性且经实地多中心验证的模型,促进医生与技术专家的共创合作,推动健康信息系统兼容性及标准化。此外,AI的推广应坚持以“增强智能”为核心理念,缓解医护人员对技术威胁的担忧。生成式模型的引入为患者教育及遗传咨询提供新机遇,也辅助减少医疗资源紧张。

总之,人工智能助力IEI诊疗具变革性潜能,亟需以实施科学为指导,跨学科多方携手,推动从研究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实现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原始出处:

Jacques G. Riviere et al.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immunodeficienc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5.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5.06.015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PIIS0091674925006918.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5add88e997d1,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J Allergy Clin Immunol:在免疫缺陷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当前观点和挑战,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3369,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人工智能助力IEI诊疗具变革性潜能,亟需以实施科学为指导,跨学科多方携手,推动从研究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实现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cover=https://img.medsci.cn/Random/102373157-95011716.1910x1000.jpg, authorId=0, author=熊佳仪,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 style="color: #333333;">先天性免疫缺陷病(IEI)是一类涵盖600余种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复杂免疫紊乱综合症,表现多样,包括感染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炎症、变态反应及肿瘤风险。患者因症状复杂且涉及多个专科,往往经历漫长的诊断延迟,平均诊断时延儿童约4~7年,成人甚至更长,增加了患者病死率及医疗负担。传统诊断依赖专家经验、靶向基因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时间成本高且受限于专业资源。</p> <p style="color: #333333;">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效处理多源、大规模数据的能力,为基于临床和基因组数据的IEI早筛和诊断提供新方法。已有研究开发了使用诊断编码、药物使用信息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如SPIRIT工具),利用机器学习(ML)模型分析EHR和临床表型数据库筛出高风险患者。例如,PheNet算法成功提前识别出常见变异免疫缺陷(CVID)患者,准确率高并已通过多系统验证。此外,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被用于自动提取临床笔记中的病症特征,辅助数据补全及患者分类等多方面。</p> <p style="color: #333333;">然而,IEI相关AI研究大多基于单中心数据或特定数据库,缺乏跨机构的数据整合,面临样本量不足和异质数据整合难题。除IEI外,其他罕见疾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基于语义相似性的EHR深度分析,及集成外部知识的生成式AI模型(如RareDxGPT)也为IEI提供了借鉴价值。对继发性免疫缺陷(SID)的识别和区分则更具挑战,现有工具多数未包含SID因素,但临床表型重叠较大,未来需融合治疗史及动态免疫指标改善判别能力。</p>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24/1753343363103_6512445.png" /></p> <p style="color: #333333;">本文系统综述了人工智能在IEI<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8%AF%8A%E6%96%AD">诊断</a>与<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7%AE%A1%E7%90%86">管理</a>中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由来自欧洲、西班牙和美国等多中心的权威专家团队完成,近期发表在权威免疫学杂志J Allergy Clin Immunol上。文章涵盖了AI在IEI患者<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AD%9B%E6%9F%A5">筛查</a>、电子健康记录(EHR)分析、基因组数据处理以及临床决策支持中的最新进展,同时深刻剖析了现实中AI技术推广应用的多维障碍,并探讨未来基于生成式模型等新兴技术的潜在发展方向,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前沿参考。</p> <p style="color: #333333;"><strong>研究成果</strong></p> <ol style="color: #333333;"> <li>AI在IEI早期筛查和患者识别中的应用</li> </ol> <ul style="color: #333333;"> <li>采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决策树等判别模型,从保险理赔、医院EHR系统提取诊断、药物等结构化数据建立风险预测体系。</li> <li>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临床文本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未结构化数据转结构化表型信息辅助诊断。</li> <li>电子健康记录中结合自动提取的临床特征和传统&ldquo;10条警示信号&rdquo;等规则,实现对IEI患者的早期筛选(见表 I)。</li> <li>ML算法在美国USIDNET注册数据中成功识别不同IEI亚型,证明了数据驱动的表型分类实用价值。</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表 I. 机器学习在免疫缺陷症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p>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24/1753343425575_6512445.png" /></p> <ol style="color: #333333;" start="2"> <li>AI在基因组学检测与分析中的应用</li> </ol> <ul style="color: #333333;"> <li>AI提升了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准确性,包括短读长读测序错误修正、参考基因组拼接及个体组装。</li> <li>变异检测方面,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如DeepVariant等,将变异检测问题转化为图像识别任务,实现单核苷酸及小插入缺失的高精度识别。</li> <li>基因功能注释和变异致病性预测集成了多维数据,包括临床表型、进化保守性、蛋白质结构信息等,部分工具特别针对特定疾病或基因。</li> <li>多工具结合实现自动化变异分类,并有基于表型赋权改进候选变异筛选的能力。</li> <li>目前的流程已可媲美人工分析且大幅缩短诊断时间,但IEI复杂的临床与遗传机制仍限制了模型的普适性和准确度(见表 II)。</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表 II. AI在罕见病基因组诊断流程中的关键应用工具</p>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24/1753343442316_6512445.png" /></p> <ol style="color: #333333;" start="3"> <li>实际临床应用的挑战</li> </ol> <ul style="color: #333333;"> <li>存在显著的&ldquo;研究-临床落地&rdquo;鸿沟,尽管学术模型效果理想,真实世界中仅有少量单中心、小范围的部署应用。</li> <li>医护人员对AI的信任度不均,模型&ldquo;黑盒&rdquo;特性导致可解释性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li> <li>患者隐私保护及数据再识别风险增加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li> <li>数据异构性和互操作性不足,EHR系统标准不统一、多源异质数据集成困难制约AI的诊断支持智能化。</li> <li>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需平衡创新与安全监管。</li> <li>其他障碍包括医护人员担忧工作替代风险,患者接受度及多学科合作的协调难度。</li> <li>需防范&ldquo;告警疲劳&rdquo;现象,避免过多错误正负报警耗散医护注意力。</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24/1753343411376_6512445.png" /></p> <p style="color: #333333; text-align: center;">图 1 IEI患者临床及数据流转旅程中的AI介入点机会图</p>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24/1753343462868_6512445.png" /></p> <p style="color: #333333; text-align: center;">图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AI临床推广的主要挑战与应对策略</p> <ol style="color: #333333;" start="4"> <li>未来发展趋势</li> </ol> <ul style="color: #333333;"> <li>生成式AI(如大型语言模型)在IEI领域有望通过辅助临床文本分析、自动编码、数据缺失补全、跨语言医疗交流等手段发挥潜力。</li> <li>AI聊天机器人可辅助基因检测的知情同意和结果反馈,实现患者特异、遗传咨询个性化支持。</li> <li>技术层面,开放式EHR标准如openEHR提出数据与知识分层架构,强调结构化、语义统一与可扩展性,利于实现全面数据互操作,提高AI系统集成能力。</li> <li>鉴于数字化建设程度差异,推动标准化和系统升级是跨国、跨区域拓展AI筛查方案的关键。</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综上,本综述全面揭示了AI技术在IEI领域的应用潜能与现实困境,彰显了其在缩短诊断时延、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巨大前景。通过整合多维临床和基因数据,AI能够辅助发现隐匿病例,优化临床<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earch?keyword=%E8%AF%8A%E7%96%97">诊疗</a>路径,大幅度提升医疗效率。然而,目前的关键瓶颈在于异构数据集成、算法透明度、临床可用性及跨部门协同缺乏。监管与伦理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威胁。</p> <p style="color: #333333;">未来,应重视开发具有良好解释性且经实地多中心验证的模型,促进医生与技术专家的共创合作,推动健康信息系统兼容性及标准化。此外,AI的推广应坚持以&ldquo;增强智能&rdquo;为核心理念,缓解医护人员对技术威胁的担忧。生成式模型的引入为患者教育及遗传咨询提供新机遇,也辅助减少医疗资源紧张。</p> <p style="color: #333333;">总之,人工智能助力IEI诊疗具变革性潜能,亟需以实施科学为指导,跨学科多方携手,推动从研究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实现<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B2%BE%E5%87%86">精准</a>医疗的&ldquo;最后一公里&rdquo;突破。</p> <p style="color: #333333;"><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原始出处:</span></p> <p style="color: #333333;"><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Jacques G. Riviere et al.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immunodeficienc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5.&nbsp;<a class="cursor-pointer underline !decoration-primary-700 decoration-dashed" style="color: #808080;" href="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5.06.015"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5.06.015</a></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5321, tagName=免疫缺陷), TagDto(tagId=8461, tagName=人工智能), TagDto(tagId=10637, tagName=罕见病)],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15, categoryName=风湿免疫,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72, categoryName=人工智能,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304, categoryName=罕见病,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梅斯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493, appHits=3, showAppHits=0, pcHits=31, showPcHits=490, likes=0, shares=0, comments=1,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Thu Jul 24 18:39:00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7-24,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45039, editor=罕见病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3, createdBy=074a6512445, createdName=xiongjy, createdTime=Thu Jul 24 15:51:29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Thu Jul 24 18:39:32 CST 2025,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PIIS0091674925006918.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qaList=[{id=867261, encryptionId=e34b86e2615a, articleId=5add88e997d1,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多中心IEI数据整合面临伦理审查差异,联邦学习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确保各机构数据主权不被侵犯?, answer=需设计差分隐私保护机制,建立模型参数加密传输协议,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数据使用轨迹,同时设置各中心的本地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3353595202, updatedAt=1753353595202}, {id=867255, encryptionId=611a86e25590, articleId=5add88e997d1,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人工智能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IEI)早期筛查中,如何解决临床表型与继发性免疫缺陷(SID)重叠的难题?, answer=未来研究需整合治疗史及动态免疫指标等时序数据,结合多模态机器学习算法提高鉴别能力,同时开发专门针对SID混杂因素的特征提取模块。,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3353595202, updatedAt=1753353595202}])
PIIS0091674925006918.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695, encodeId=72e522e4695a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df329138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缺陷#</a> <a href='/topic/show?id=d3a024808e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人工智能#</a> <a href='/topic/show?id=5a8be95562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罕见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4808, encryptionId=d3a024808e0, topicName=人工智能), TopicDto(id=29138, encryptionId=7df32913871, topicName=免疫缺陷), TopicDto(id=79556, encryptionId=5a8be955621, topicName=罕见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24 18:39:33 CST 2025, time=2025-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BMJ:免疫缺陷人群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效果研究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Covid-19疫苗后的血清转换率显著低于常人,尤其是器官移植受者。在所有患者组中,接种第二剂量与血清转化增加相关,接种第三针可实现先前无应答人群的血清转化。

NEJM:“泡泡男孩”有救了,慢病毒基因疗法治愈两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2021年5月11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发表了题为:Autologous Ex Vivo Lentiviral Gene Therapy for Adenosine Deaminase De

【指南解读分享】免疫缺陷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V2 版)

目前,尚缺乏可供参考的针对免疫缺陷人群新冠病毒感染诊疗的相关指南或共识。本文总结出13条建议供同行参考,以期为该类特殊人群的诊治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J Sex Med:免疫缺陷不会增加充气式阴茎假体的再手术率

据推测,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较高。

2019年AAN:过继细胞疗法治疗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2019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源自患者一级亲属的抗多瘤病毒特异性T细胞能够用来治疗PML。

Nature子刊:康复后仍免疫缺陷,新冠病毒对B细胞到底还做了什么?!

SARS-CoV-2感染通过增强B细胞代谢,下调B细胞CD19表达,导致康复患者免疫缺陷。

反复发热,长不完的脓包,竟然是疫苗“反噬”

4 岁小卓患罕见播散性卡介苗病,基因检测发现白细胞介素 12 信号通路缺陷。介绍该病症状、诊断及治疗,强调免疫缺陷是病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方法。

久治不愈的湿疹,并不是小火锅惹的祸,而是只有男孩子才得的病

5 月男婴患湿疹治疗不佳,后确诊罕见病 WAS 综合征。介绍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