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80岁大脑重返20岁?0.54微米防护网成抗衰老新靶点

2025-02-28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发表于陕西省

研究发现糖萼是血脑屏障功能关键调节者,其在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崩塌。糖萼受损致血脑屏障渗漏、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等患者存在糖基化缺陷。AAV 基因治疗可修复糖萼,改善认知,有临床转化潜力。

引言

在人类大脑的微观世界中,一道厚度不足头发丝百分之一的生物屏障——糖萼(细胞周基质)(glycocalyx),正悄然主导着一场关乎生死的防御战役。2月26日《Nature》的研究报道“Glycocalyx dysregulation impairs blood–brain barrier in ageing and disease”,揭示:这层覆盖在脑血管表面的纳米级网状结构,竟是抵御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终极防线"。研究人员通过透射电镜断层扫描(TEM)首次捕捉到震撼画面:年轻大脑的血管表面布满0.54微米厚的糖萼,犹如精密编织的纳米铠甲;而衰老大脑的这层防护网却支离破碎,厚度锐减57%,暴露出令人心惊的生物学真相。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单细胞RNA测序(snRNA-seq):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维持糖萼结构的核心1型O-糖基化(core 1 mucin-type O-glycosylation)通路发生系统性崩溃,关键酶C1GALT1表达量骤降68%。这种分子层面的崩塌引发多米诺效应——实验显示,特异性清除糖萼中的黏蛋白结构域糖蛋白(mucin-domain glycoproteins)后,年轻小鼠竟在48小时内出现脑出血,完美复刻了衰老大脑的灾难现场。

但希望之光已然显现:研究者通过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将衰老小鼠脑血管的糖萼厚度恢复83%,不仅逆转血管渗漏,更让20月龄老年鼠在迷宫测试中展现超越年轻组的空间记忆能力。这项颠覆性发现不仅重新定义了血脑屏障的防御机制,更为对抗阿尔茨海默病开辟了全新治疗维度:修复纳米级的糖萼结构,或将成为阻止大脑"塌方式衰老"的关键突破口。

图片

血脑屏障:大脑的"智能安检系统"

在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大脑表面,存在着一道重要的生物防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这个由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特殊结构,就像机场的智能安检系统,精准控制着血液中数千种物质的进出。它能阻挡毒素入侵,同时允许葡萄糖、氨基酸等必需营养通过,堪称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的"生命线"。

近年研究发现,这个安检系统表面覆盖着一层神秘的糖萼(glycocalyx)——由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构成的纳米级网状结构。最新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揭示:这层厚度仅0.5微米的糖萼,竟是血脑屏障功能的关键调节者,而它的崩塌可能是导致脑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

糖萼:被忽视的"纳米防护网"

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结合镧系元素染色,研究人员首次清晰捕捉到年轻大脑血管表面的壮观景象:糖萼像一层致密的纳米绒毛,以0.54微米的平均厚度包裹着血管内壁。这些绒毛中富含黏蛋白结构域糖蛋白(mucin-domain glycoproteins)——这类带有密集O-糖基化修饰的蛋白,能形成类似牙刷的刚性结构,为内皮细胞提供机械支撑。

令人震惊的是,在21月龄的老年小鼠中,这层防护网的厚度骤减57%(0.232微米),覆盖面积缩小44%。更关键的是,RNA测序显示核心1型O-糖基化(core 1 mucin-type O-glycosylation)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包括关键酶C1GALT1和B3GNT3。这些分子层面的改变,直接导致黏蛋白结构的崩解。

崩塌的防护网:从渗漏到脑出血

当研究人员用重组细菌黏蛋白酶(StcE)特异性清除糖萼中的黏蛋白成分后,年轻小鼠的血脑屏障在24小时内出现渗漏。通过磺基-NHS-生物素(sulfo-NHS-biotin)示踪实验可见,0.5 kDa的小分子物质突破防线,在大脑皮层形成明显渗漏点。持续48小时处理更引发灾难性后果——25%的小鼠出现脑膜和脑室出血,这模拟了人类衰老大脑中常见的微出血现象。

基因敲除实验进一步验证:特异性敲除内皮细胞的C1galt1基因后,年轻小鼠的糖萼完整性丧失,血管渗漏程度与自然衰老个体相当。透射电镜显示,这些小鼠的紧密连接出现20-40 nm的异常间隙,这正是BBB功能失守的结构证据。

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危机:糖基化缺陷

研究团队分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病患者脑组织样本,发现惊人的一致性——患者脑内皮细胞中,黏蛋白型O-糖基化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40-60%。免疫荧光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血管的C1GALT1蛋白水平仅为同龄健康人的31%,这直接导致StcE探针结合量下降68%。

这种糖基化缺陷引发连锁反应:

紧密连接蛋白CLDN5表达量下降55%

氧化应激标志物增加3.2倍

炎症因子IL-6在脑脊液中升高4.7倍

这些数据揭示,糖萼崩塌可能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基因疗法:重建大脑的"纳米护甲"

研究团队开发了革命性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基因治疗策略。通过PHP.V1病毒载体,将C1GALT1和B3GNT3基因靶向递送至老年小鼠的脑内皮细胞。8周后,这些衰老大脑展现出惊人变化:

糖萼厚度恢复至年轻水平的83%

血管渗漏面积减少72%

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CD68降低61%

海马区新生神经元数量增加2.3倍

更激动人心的是行为学测试:接受治疗的老鼠在Y迷宫中的自发交替率从48%提升至79%,情境恐惧记忆保留率从32%跃升至68%,认知功能接近年轻个体水平。

机制揭秘:从分子修复到认知重生

单核RNA测序(snRNA-seq)揭示了更深层的修复机制:

兴奋性神经元中突触相关基因(如Rims4、Wnt5a)表达恢复

星形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基因(Apoe、Clu)下调55%

少突胶质细胞的髓鞘形成基因(Mbp、Plp1)上调2.1倍

这种全脑范围的年轻化效应,可能源于BBB修复后:

阻止血源性毒素(如纤维蛋白原)渗入

恢复神经营养因子运输

抑制神经炎症级联反应

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

尽管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已有多个转化医学突破:

靶向递送系统:PHP.V1载体对脑血管的特异性感染率达93%

安全性验证:治疗组未出现脑出血或免疫排斥反应

持久效应:单次注射疗效维持至少12周

研究团队正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鼻腔给药方案,未来或可能实现无创治疗。这种策略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均具有应用潜力。

未来:改写衰老的脑科学密码

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揭示了糖萼在脑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更开辟了全新的治疗范式。未来,可能在以下方向取得新的进展:

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激活糖基化通路

结合纳米材料构建人工糖萼

建立糖萼厚度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修复血管表面的纳米结构,就能让衰老大脑重获青春。这为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全新视角。

当揭开血脑屏障上这层纳米防护网的神秘面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衰老机制的分子密码,更是改写神经退行性疾病命运的曙光。从黏蛋白的糖基化修饰到AAV基因治疗,这项跨越分子生物学到临床医学的研究,正在为无数备受认知衰退困扰的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Shi, S.M., Suh, R.J., Shon, D.J. et al. Glycocalyx dysregulation impairs blood–brain barrier in ageing and disease.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589-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978, encodeId=922e22539e85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b7ae45899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退行性疾病#</a> <a href='/topic/show?id=bad0e6861f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糖萼#</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589, encryptionId=8b7ae45899c, topicName=神经退行性疾病), TopicDto(id=76861, encryptionId=bad0e6861f7, topicName=糖萼)],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Feb 28 10:55:59 CST 2025, time=2025-02-2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28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综述|眼动追踪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本文就眼动追踪技术在常见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了解不同疾病的眼动特征,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不同类型认知障碍性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JAMA Neurology :61岁男性出现虚弱和步态障碍病例

本文介绍了成人多糖体疾病(APBD)的临床特征,该病以进行性神经性膀胱、步态障碍、认知衰退为主要症状,且通常在40岁以后发病。MRI显示大脑白质高信号,脊髓和小脑萎缩。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Chitinase-3-like-1在神经炎症和退行性病理中的多面角色及其治疗意义

CHI3L1在神经炎症、退行性疾病及肿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它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驱动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加剧神经退行性病理进程。

IVD前沿:脑疾病诊断中的潜在标志物进展

作者研究了淀粉样蛋白前体样蛋白1 (APLP1),证实了从人血清中分离的APLP1+ EV的大脑起源,并强调了其神经特异性。

综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小脑症状与影像学特征

本文综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小脑相关症状的临床评估方法和神经影像研究。

Cell:“大脑如何自我清洁?”——揭示去甲肾上腺素驱动的脑清除新机制

这项研究无疑为相关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对“如何优化睡眠以促进脑清除”的深入思考。

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进展

帕金森病是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老龄化上升。中西医结合治疗 PD 有独特优势,通过整合中西医疗法,在早期诊断、药物、手术及多学科诊疗上取得进展,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神经丝轻链蛋白(NfL):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记物?

本文介绍神经丝轻链蛋白(NfL)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可作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预测、诊断等多方面,阐述其在神经系统中的转运形式、功能结构及浓度变化机制与相关挑战。

Mol Neurodegener:从机制到未来治疗,孤立性REM睡眠行为障碍作为早期突触核蛋白相关疾病的综述

iRBD患者表现出REM睡眠无张力和梦境演绎行为,常伴有轻微的运动、认知和自主神经症状。iRBD患者存在黑质铁积累、神经黑色素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沉积,这些变化可预测向帕金森病等突触核蛋白病的转化

面对多系统萎缩如何破局?

多系统萎缩(MSA)是罕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取得进展。西医在疾病修饰、诊断、对症治疗有突破;中医探索核心方剂、辨证分型、非药物疗法,两者结合创新模式,面临挑战也有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