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移民及代际因素对南亚裔克罗恩病患者疾病行为的显著影响

2025-07-19 熊佳仪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尽管遗传背景相似,但因环境暴露,尤其早期生活阶段的变化,导致第二代移民患者发病更早且表现为炎症性非破坏性病变。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全球分布过去以欧美人群为主,传统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欧洲血统的人群。然而,随着全球迁移浪潮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亚洲尤其是南亚地区CD发病率迅速攀升,且南亚移民后代在欧美国家CD发病率明显高于第一代或原居地同质人群,提示环境和代际暴露起着关键作用。当前关于南亚人群CD的临床特点、免疫状态及环境影响的资料有限,且对移民效应及世代差异研究更为缺乏。

近期,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比较原居地与移民南亚患者,及其与白人对照组在临床表现(包括疾病行为和病变位置)、抗微生物抗体谱和生活环境因素上的异同,从而厘清环境与遗传的综合作用,为临床管理及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五个中心的参与者,包括美国三个医疗机构(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埃默里大学、罗格斯大学医学院)和亚洲两个中心(印度全印医学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纳入条件为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自报南亚血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并根据移民身份分为原居地组、第一代移民组及第二代及以上移民组。美国出生的白人克罗恩病患者作为对照。详细收集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行为(依据蒙特利尔分类)、治疗史、生活方式、早期环境暴露及文化适应水平(采用Suinn-Lew亚洲适应量表)。实验室检测方面,利用ELISA技术对血清中的抗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抗体(ASCA)、抗-CBir1、抗-OmpC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进行了检测,用于反映肠道菌群相关免疫反应。统计分析采用多变量回归,调整年龄、病程、性别、疾病位置等潜在混杂因素,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

1,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数据显示,南亚患者群体存在明显男性优势,尤其相较于美国白人群体(图1)。第二代移民的发病年龄显著提前,约17.7岁,远低于第一代及原居地患者。同时,南亚患者的吸烟率明显低于白人患者。

2,疾病行为及分布

  • 第二代移民患者更倾向于炎症性B1行为(无狭窄、无穿孔),比第一代和原居地患者更明显(多变量调整后的OR=3.48,95% CI: 1.4-8.6)。
  • 原居地患者狭窄型(B2)表型比例最高(53%),移民患者显著降低。
  • 肛周病变在移民患者中盛行(37%第一代、33%第二代),显著高于原居地组(7%)和白人患者(20%)。
  • 移民组的生物制剂使用率及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原居地患者,接近白人患者水平。

图1:南亚裔(原居地、移民)与美国白人CD患者疾病行为对比

3,抗微生物抗体谱

  • 移民组CD患者中,抗-CBir1阳性比例最高(49%),其次为抗-OmpC(19%),ASCA阳性较低(13%),呈现与西方人群不同的抗体谱。
  • 原居地南亚患者则ASCA阳性率较高(约39-45%),与移民组形成对比。
  • 抗菌抗体阳性与疾病复杂性(狭窄或穿孔)相关,提示抗菌抗体是疾病严重度的生物标志,。
  • 早期环境暴露(如剖宫产、儿童期烟草暴露)与抗菌抗体阳性相关,但移民群体中此联系较弱。


图2:南亚裔CD患者抗微生物抗体阳性率分布特点

4,环境与生活方式

  • 南亚患者无论移民与否,吸烟率均较低。
  • 原居地患者更可能在儿童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疗、住院及暴露于二手烟。
  • 饮食习惯显著差异,移民患者的饮食更西化;且文化适应程度与疾病表现相关。
  • 饮酒、乳制品摄入等生活方式因素在不同亚组表现不同,可能对疾病发生及进展产生影响。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系统、国际多中心地揭示了南亚裔克罗恩病患者因移民及代际身份差异所致临床和免疫学表现的多维异质性。结果显示,尽管遗传背景相似,但因环境暴露,尤其早期生活阶段的变化,导致第二代移民患者发病更早且表现为炎症性非破坏性病变;而原居地患者则更多表现为狭窄型疾病。多代移民中肛周病变的增加,提示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复杂。独特的抗-微生物抗体谱差异进一步支持免疫-微生物相互作用在不同人群间的不均一性。环境因素如吸烟和饮食虽经典,但其风险作用在不同族群表现不一,强调研究需要考虑种族、地域及文化多样性。研究提醒临床医生在多民族背景下应关注移民世代差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此外,针对南亚及其移民群体的未来研究应强化纵向设计,量化早期环境作用,结合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数据,为精准医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原始出处
Ibrahim MK, Cohen R, Chhibba T, Kumar M, Lau H, McGovern D, Bajpai M, Kochar B, Brant SR, Lee J, Ahuja V, Kugathasan S, Xavier R, Ananthakrishnan AN.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of Native and Immigrant South Asian Crohn’s Disease.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5 Jun 6. doi:10.1016/j.cgh.2025.06.022.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PIIS1542356525005440.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4d0b88e297e6,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移民及代际因素对南亚裔克罗恩病患者疾病行为的显著影响,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1546,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尽管遗传背景相似,但因环境暴露,尤其早期生活阶段的变化,导致第二代移民患者发病更早且表现为炎症性非破坏性病变。,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40925/1727233846342_8538692.png, authorId=0, author=熊佳仪,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 style="color: #333333;">克罗恩病(Crohn&rsquo;s disease,CD)的全球分布过去以欧美人群为主,传统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欧洲血统的人群。然而,随着全球迁移浪潮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亚洲尤其是南亚地区CD发病率迅速攀升,且南亚移民后代在欧美国家CD发病率明显高于第一代或原居地同质人群,提示环境和代际暴露起着关键作用。当前关于南亚人群CD的临床特点、免疫状态及环境影响的资料有限,且对移民效应及世代差异研究更为缺乏。</p> <p style="color: #333333;">近期,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比较原居地与移民南亚患者,及其与白人对照组在临床表现(包括疾病行为和病变位置)、抗微生物抗体谱和生活环境因素上的异同,从而厘清环境与遗传的综合作用,为临床<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7%AE%A1%E7%90%86">管理</a>及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p>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9/1752901027540_6512445.png" /></p> <p style="color: #333333;"><strong>研究方法</strong></p> <p style="color: #333333;">本研究招募了五个中心的参与者,包括美国三个医疗机构(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埃默里大学、罗格斯大学医学院)和亚洲两个中心(印度全印医学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纳入条件为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自报南亚血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并根据移民身份分为原居地组、第一代移民组及第二代及以上移民组。美国出生的白人克罗恩病患者作为对照。详细收集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行为(依据蒙特利尔分类)、治疗史、生活方式、早期环境暴露及文化适应水平(采用Suinn-Lew亚洲适应量表)。实验室检测方面,利用ELISA技术对血清中的抗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抗体(ASCA)、抗-CBir1、抗-OmpC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进行了检测,用于反映肠道菌群相关免疫反应。<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BB%9F%E8%AE%A1">统计</a>分析采用多变量回归,调整年龄、病程、性别、疾病位置等潜在混杂因素,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p> <p style="color: #333333;"><strong>研究结果</strong></p> <p><strong>1,人口学及临床特征</strong></p> <p style="color: #333333;">数据显示,南亚患者群体存在明显男性优势,尤其相较于美国白人群体(图1)。第二代移民的发病年龄显著提前,约17.7岁,远低于第一代及原居地患者。同时,南亚患者的吸烟率明显低于白人患者。</p> <p><strong>2,疾病行为及分布</strong></p> <ul style="color: #333333;"> <li>第二代移民患者更倾向于炎症性B1行为(无狭窄、无<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0d1ce5437ef">穿孔</a>),比第一代和原居地患者更明显(多变量调整后的OR=3.48,95% CI: 1.4-8.6)。</li> <li>原居地患者狭窄型(B2)表型比例最高(53%),移民患者显著降低。</li> <li>肛周病变在移民患者中盛行(37%第一代、33%第二代),显著高于原居地组(7%)和白人患者(20%)。</li> <li>移民组的生物制剂使用率及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原居地患者,接近白人患者水平。</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9/1752901142602_6512445.png" /></p> <p style="color: #333333; text-align: center;">图1:南亚裔(原居地、移民)与美国白人CD患者疾病行为对比</p> <p style="color: #333333; text-align: left;"><strong>3,抗微生物抗体谱</strong></p> <ul style="color: #333333;"> <li>移民组CD患者中,抗-CBir1阳性比例最高(49%),其次为抗-OmpC(19%),ASCA阳性较低(13%),呈现与西方人群不同的抗体谱。</li> <li>原居地南亚患者则ASCA阳性率较高(约39-45%),与移民组形成对比。</li> <li>抗菌抗体阳性与疾病复杂性(狭窄或穿孔)相关,提示抗菌抗体是疾病严重度的生物标志,。</li> <li>早期环境暴露(如剖宫产、儿童期烟草暴露)与抗菌抗体阳性相关,但移民群体中此联系较弱。</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9/1752901354569_6512445.png" /></p> <p style="color: #333333; 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9/1752901354578_6512445.png" /><br />图2:南亚裔CD患者抗微生物抗体阳性率分布特点</p> <p><strong>4,环境与生活方式</strong></p> <ul style="color: #333333;"> <li>南亚患者无论移民与否,吸烟率均较低。</li> <li>原居地患者更可能在儿童早期接受<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6%8A%97%E7%94%9F%E7%B4%A0">抗生素</a>治疗、住院及暴露于二手烟。</li> <li>饮食习惯显著差异,移民患者的饮食更西化;且文化适应程度与疾病表现相关。</li> <li>饮酒、乳制品摄入等生活方式因素在不同亚组表现不同,可能对疾病发生及进展产生影响。</li> </ul> <p style="color: #333333;"><strong>研究价值与意义</strong></p> <p style="color: #333333;">本研究系统、国际多中心地揭示了南亚裔克罗恩病患者因移民及代际身份差异所致临床和免疫学表现的多维异质性。结果显示,尽管遗传背景相似,但因环境暴露,尤其早期生活阶段的变化,导致第二代移民患者发病更早且表现为炎症性非破坏性病变;而原居地患者则更多表现为狭窄型疾病。多代移民中肛周病变的增加,提示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复杂。独特的抗-微生物抗体谱差异进一步支持免疫-微生物相互作用在不同人群间的不均一性。环境因素如吸烟和饮食虽经典,但其风险作用在不同族群表现不一,强调研究需要考虑种族、地域及文化多样性。研究提醒临床医生在多民族背景下应关注移民世代差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earch?keyword=%E8%AF%8A%E7%96%97">诊疗</a>方案。此外,针对南亚及其移民群体的未来研究应强化纵向设计,量化早期环境作用,结合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数据,为<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B2%BE%E5%87%86">精准</a>医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p> <p style="color: #333333;"><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原始出处</span><br /><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Ibrahim MK, Cohen R, Chhibba T, Kumar M, Lau H, McGovern D, Bajpai M, Kochar B, Brant SR, Lee J, Ahuja V, Kugathasan S, Xavier R, Ananthakrishnan AN.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of Native and Immigrant South Asian Crohn&rsquo;s Disease.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5 Jun 6. doi:10.1016/j.cgh.2025.06.022.</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984, tagName=克罗恩病)],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4, categoryName=消化,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梅斯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94, appHits=0, showAppHits=0, pcHits=4, showPcHits=94, likes=0, shares=0, comments=0,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Sat Jul 19 12:54:11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7-19,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29310, editor=消化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3, createdBy=074a6512445, createdName=xiongjy, createdTime=Sat Jul 19 13:03:49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Mon Jul 21 10:50:26 CST 2025,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PIIS1542356525005440.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qaList=[{id=858478, encryptionId=ac958584e813, articleId=4d0b88e297e6,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南亚克罗恩病患者疾病行为差异是否影响生物制剂选择策略?, answer=移民患者以炎症性表型为主(B1型),而原居地患者多见狭窄型(B2型),需根据表型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如B2型可能更需早期手术干预。,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3066244378, updatedAt=1753066244378}, {id=858484, encryptionId=f7b185848415, articleId=4d0b88e297e6,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文化适应程度是否可作为克罗恩病管理的预测指标?, answer=Suinn-Lew量表显示文化适应与临床表现相关,快速西方化可能加速免疫失调,建议将文化适应评估纳入移民患者个体化管理。,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3066244378, updatedAt=1753066244378}])
PIIS1542356525005440.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223, encodeId=b3b022e4223f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de528896b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克罗恩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8896, encryptionId=fde528896bd, topicName=克罗恩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21 10:50:26 CST 2025, time=11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11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European Radiology:新诊断回肠克罗恩病儿童肠道炎症和治疗反应的体积和线性测量的比较

磁共振小肠造影和 CT 小肠造影(CTE)常用于诊断和监测治疗反应,包括对先进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疗法的反应。肠壁活动性炎症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和增强扫描后强化。

Lancet子刊:在克罗恩病回肠结肠原发切除术中保留肠系膜或扩大切除范围对术后内镜复发的影响

扩展性肠系膜切除术在预防克罗恩病初次回盲部切除术后内镜复发方面的效果并不优于传统的保留肠系膜切除术。

European Radiology:儿童疑似肛周克罗恩病的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在不产生电离辐射的情况下,生成肛周区域的高质量图像。

JCC:克罗恩病瘘管的药物治疗

基于现有证据(质量范围为极低至中等),抗TNF药物、口服小分子药物、ustekinumab以及MSC疗法可能对肛周瘘管型克罗恩病的治疗有效。

CGH:突破IBD治疗瓶颈,新型三联疗法显著提升克罗恩病缓解率

三联疗法在CD治疗中的潜在优势。通过将维多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和甲氨蝶呤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内镜和临床缓解率。

NEJM:Risankizumab与Ustekinumab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疗效和安全性对比

这项临床试验证实了risankizumab在治疗中至重度克罗恩病患者中的显著优势。

Gastroenterology: 全食物饮食 vs 肠内营养?儿童轻中度克罗恩病治疗新选择!

本研究通过高级别证据证实,T&H 全食物饮食在轻中度 CD 中展现出 “高耐受性、等效疗效、优化菌群” 的三重优势。

GUT:王启军/孙蕴伟揭示肠球菌劫持 FABP2 激活群体感应,驱动肠道菌群失调加剧克罗恩病

本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FABP2在CD中的作用机制,还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