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冲教授:早期肝癌放疗进展

2025-07-01 肝癌在线 肝癌在线 发表于上海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昭冲教授报告了早期肝癌放疗进展,肝癌在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在肝癌治疗领域,早期肝癌的放疗一直是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放疗有望在早期肝癌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昭冲教授报告了早期肝癌放疗进展,肝癌在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与晚期肝癌相比,早期肝癌的放疗性价比更高,尤其是在当前晚期肝癌药物治疗日益丰富的背景下,早期肝癌的治疗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国卫健委发布的指南,单个肿瘤或病灶不超过三个,分期在1a、1b及2a期的,均被归类为早期肝癌。在放疗领域,早期肝癌又进一步分为可手术切除和不可手术切除两类,治疗策略包括核心治疗和巩固治疗。这一分类非常契合临床实际,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放疗科、肿瘤科和介入科往往是合并管理,很多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都归入肿瘤综合治疗病房。

小于5公分的早期肝癌

对于小于5公分的肝癌,推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和放疗科联合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单中心的临床研究,比较了复发性小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RFA)和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效果。研究中,复发性小肝癌(单个病变≤5cm)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SBRT(立体定向放疗)或RFA(射频消融)治疗。主要终点是局部无进展生存期(LPFS),次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期(OS)、局部控制率(LCR)和安全性。

研究共纳入83对病例,结果显示,在SBRT组和RFA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2.8个月和42.9个月后,SBRT组的LPFS明显优于RFA组[风险比(HR),0.45(95%CI,0.24–0.87);P=0.014]。SBRT和RFA的2年LPFS发生率分别为92.7%(95%CI,87.3–98.5)和75.8%(95%CI,67.2–85.7)。SBRT组和RF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37.6个月(95%CI,26.0~49.2)和127.6个月(95%CI,20.3~34.8)。风险比(HR)为0.76(95%CI,0.50~1.15),P值为0.190。在随访期间,SBRT组有9名患者死亡,RFA组有10名患者死亡。SBRT组的2年总生存率(OS)为97.6%(95%CI,93.3~100.0),RFA组为93.9%(95%CI,88.9~99.2)[HR,0.91(95%CI,0.37~2.22);P=0.830]。总生存期(OS)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因为即使出现复发,仍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补救手段可供选择。

对于小于3公分的病灶,如何在RFA和SBRT之间选择呢?因为两者总生存期无差别,所以关键要看肿瘤的位置。如果病灶远离大血管,推荐RFA,优势在于费用低、治疗时间短;如果病灶靠近大血管、胆囊或其他高风险部位,推荐SBRT,尽管费用稍高且需多次治疗,但安全性和疗效更有保障。

对于靠近大血管的早期肝癌,尤其是初治患者,曾教授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血管旁肝癌常见于门静脉、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手术切除往往面临切缘阳性或高复发风险,介入治疗虽然有效,但PET-CT检查经常发现残留病灶,这些治疗手段都难以达到根治效果。针对这类患者,立体定向放疗是一种更为简化、有效且经济的选择。同时,团队研究了肝门部肝癌SBR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纳入172例大血管旁小肝癌患者,五年总生存率达到76.3%,与窄切缘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患者(五年OS 76.5%)基本相当。

在安全性方面,团队有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一位82岁合并心脏支架、长期抗凝无法手术的患者,接受SBRT后五年随访肿瘤完全消失(图1);另一位75岁多囊肝患者,因肝脏囊肿多发,外科医生认为手术高风险,为其进行放疗后,至今仍维持良好状态(图2)。还有一位72岁的患者,肿瘤紧邻下腔静脉,为其制定了精确的放射治疗靶区与剂量分布,患者后续出现新的病灶,但通过放疗进行了有效控制。截至2024年,患者虽有复发,但经过反复放疗,仍然获益良多。

图片

图1. 病例1

图片

图2. 病例2

总结来看,对于大血管旁的早期肝癌,SBRT是一种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

➤ 临床资料比较:≤5cm大血管旁HCC,手术+常规放疗5年OS 76.5%,SBRT 76.3%,两组相似。在SBRT普及的时代,应该化繁为简,推荐SBRT。

➤ 在SBRT时代,不提倡肝门区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或无水酒精注射;介入治疗必须和放疗结合。

➤ 目前的图像引导下的放疗设备都可用于肝癌的立体定向放疗,射波刀比较适合于靠近胃肠道的肝癌,但是,放置金标比较麻烦。

大于5公分的早期肝癌

对于大于5公分的早期肝癌,曾教授团队也开展了一项随机、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发表在放疗领域顶级杂志。研究背景来自2015年《JAMA Oncology》的一项荟萃分析,该研究认为介入治疗联合放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研究设计:两次介入治疗后,如果无远处转移则继续介入治疗,作为单纯介入组,或分配到放疗组。研究结果显示,放疗组的局部控制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但总生存期(OS)两组无明显差异。

为什么2015年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放疗有益,而2015年后大多数研究显示OS无差别呢?核心原因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一旦出现远处转移,系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缩小了局部治疗的影响差距。因此,尽管放疗更有利于局部控制,但总生存期并未体现明显优势。不过,放疗治疗费用低。介入治疗的住院费用平均每次为28686元,平均需进行2.1次介入。单纯介入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6个月,放疗组的PFS为15.4个月,延长了约3.8个月。以目前国产仑伐替尼为例,30粒价格约为820元,不同厂家略有差异,按每月需服用60粒计算,延长的生存期药物费用为820元×2×3.8个月,共计62232元。相比之下,VMAT放疗的费用为每次2580元,15次总费用为38700元。综合计算,放疗组的整体医疗费用仅为单纯介入组的60%。因此,放疗仍具有较强的临床价值。在肿瘤治疗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例如,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可以显著提高无病生存期(D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对总生存期(OS)影响有限。然而,临床上我们仍积极选择放疗,因为它可以降低局部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随机前瞻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TACE或TACE+EBRT治疗局限于肝内的早期大HCC患者,两组OS相似。EBRT显著改善了肿瘤的局控率,毒性没有增加。尽管两组PFS和OS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有改善的趋势。对于符合本试验标准的HCC患者 (>5cm的早期HCC,不宜手术),TACE联合EBRT可作为一线治疗,其疗效和单纯的TACE治疗一样,但是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减低医疗费用。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691, encodeId=792c22e16910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70d812691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癌#</a> <a href='/topic/show?id=f6435e4216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放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7421, encryptionId=f6435e4216a, topicName=放疗), TopicDto(id=81269, encryptionId=370d8126914, topicName=肝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02 10:22:25 CST 2025, time=2025-07-0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0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专访沈锋教授 | 数据为基,智能为翼:探寻肝癌诊疗的突破之路

近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锋教授在2025西派会上接受采访时,详细解析了人工智能在肝癌MDT中的应用现状、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

罗氏宣布肝癌III期临床研究TALENTACE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该研究显示,主要终点TACE 无进展生存期(TACE-PFS,从随机分组到研究者评估的TACE不可治疗进展或TACE失败/抵抗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取得了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上的显著改善。

AI技术在肝癌风险预测中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肝胆相照平台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孔媛媛教授与我们深入探讨AI技术在肝癌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前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Cell Res:林爱福等解码肝癌微肽组并开发新型微肽类靶向药物前体

浙江大学团队在肝癌组织中鉴定出1532个新型微肽,发现MRPIP微肽可抑制线粒体RNA剪切复合体mtRNaseP组装,干扰能量代谢以抑制肝癌增殖,并据此设计出微肽药物前体PMHR,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

肝癌消融治疗:不同策略与特殊情况应对

本期由“肝癌在线”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文东教授联合发起的《东肝地带》栏目,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讨,助力患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毕新宇教授:突破肝癌治疗瓶颈,从提高切除率到降低复发率的“破局之路”

【医悦汇】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毕新宇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为我们分享从前沿的转化治疗、精准的手术技术到多学科协作的肝癌综合治疗模式。

毕新宇教授:肝癌治疗的未来之路——从手术主导到综合诊疗的转型

【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毕新宇教授,为我们详细解读肝癌治疗的新趋势、新策略以及公众健康防护的关键要点。

Immunity:中山大学邝栋明等发现N1-乙酰亚精胺从肝癌流出促进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从而抑制免疫治疗效果!

该研究发现N1-乙酰亚精胺从肝癌流出促进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从而抑制免疫治疗效果。

乙肝遇上肝癌,抗病毒治疗长期与否?HBV DNA说了算?低病毒血症咋整?

我国肝癌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从乙肝到肝癌常经 “肝炎-肝硬化-肝癌” 三部曲。乙肝基础上肝癌患者,HBsAg阳性者需长期抗病毒,且不依HBV DNA,而低病毒血症者需进一步处理以降低复发等风险。

【全球听说】HBV相关肝癌的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近期,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了最新HBV相关肝癌及酒精相关肝癌的流行病学数据,肝霖君重点整理HBV相关内容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