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躁郁症患者信念更新中的神经活动异常变化

2025-01-20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躁郁症患者在波动性环境中的决策任务中,表现出较强的环境波动预期,但信念更新较慢,导致较低的奖励成功率和较高的行为切换率。

躁郁症(BD)是一种慢性的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的波动和情感失调。此病症不仅对患者的情感状态造成影响,还会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产生显著改变。尽管以往的研究已表明躁郁症患者在奖赏处理和决策中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神经生理变化,特别是在预前额皮层(PFC)、眶额皮层(OFC)和前扣带皮层(ACC)区域,但这些变化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明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算模型,特别是层次贝叶斯推断模型(HGF),对躁郁症患者的学习和决策行为进行建模。该模型通过模拟奖励和惩罚预测误差的处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躁郁症患者的信念更新过程。

本研究通过对躁郁症稳定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HC)进行对比,揭示了在波动性环境中,躁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在信念更新上的神经活动差异。通过任务设计,参与者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奖励概率下做出决策,并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躁郁症患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过度预期,这种过度预期导致其信念更新过程变得不那么精确,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表现。

图1:实验范例和运动性能概述

在行为结果方面,躁郁症患者的赢得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在赢得奖励后,他们选择继续做出同样行动的概率较低。尽管如此,在面对损失时,躁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反应模式相似,都表现出较强的反应激励。计算模型分析表明,躁郁症患者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波动的预期较强,这导致了更多的行为切换,特别是在成功的奖励反馈后。然而,他们更新信念的速度较慢,表明在面对奖励反馈时,他们未能像健康对照组那样快速适应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神经生理学方面,使用脑磁图(MEG)技术研究发现,躁郁症患者在信念更新的过程中,预前额皮层、眶额皮层和前扣带皮层等大脑区域的α-β波段活动受到抑制,而γ波段活动则显著减弱。具体来说,健康对照组在更新信念时,表现出典型的α-β波段抑制和γ波段增强现象,而躁郁症患者则缺乏这种增强效应。这些神经活动的变化可能与患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奖励反馈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此外,躁郁症患者在频率域的功能连接模式上也显示出与健康对照组的显著差异。特别是在β波段,躁郁症患者表现出较强的脑区间信息流动,尤其是在前扣带皮层到额中回和额下回的连接上。这些连接模式的改变可能反映了躁郁症患者在信念更新过程中的功能性失调,进一步解释了他们在复杂决策任务中的表现差异。


图2:计算模型与躁郁症患者学习行为的变化

总结而言,本研究表明,躁郁症患者在信念更新过程中存在频率特异性的神经活动改变,尤其是在α、β和γ波段的异常变化。这些神经活动的改变可能是躁郁症决策失调和行为不一致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神经电生理标记在预测患者复发和治疗反应中的潜在应用。

原始出处:

Ivanova M, Germanova K, Petelin DS, et al. Frequency-specific changes in prefront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aladaptive belief updating in volatile environments in euthymic bipolar disorder. Transl Psychiatry. 2025;15:13.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225-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8853, encodeId=8c1622488530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5dc43940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大脑皮层#</a> <a href='/topic/show?id=798f93186d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躁郁症#</a> <a href='/topic/show?id=10aa11618ea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磁图#</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3940, encryptionId=95dc4394037, topicName=大脑皮层), TopicDto(id=116187, encryptionId=10aa11618ea6, topicName=脑磁图), TopicDto(id=93186, encryptionId=798f93186d3, topicName=躁郁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an 20 11:11:32 CST 2025, time=2025-01-2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1-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Science:调节大脑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分子开关,其可以帮助控制应对神经网络活性改变的神经元的特性,该项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相关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硬件”是可协调的,而且对于理解基本的神经科学原理提供了一定帮助,也为后期开发治疗神经性障碍比如癫痫症的新型疗法提供了希望。人们常把计算机隐喻比作大脑,其包含有可以展现神经回路和神经元功能的逻辑板和微处理器,尽管这个比喻对

Lancet:瘫痪十年的病人,首次实现随心所欲使用自己的手臂

一种世界领先的技术能够让一个因骑自行车撞到卡车而导致颈部以下瘫痪的人用意念的力量来控制手臂,他现在还可以独自喝一杯咖啡和用叉子吃土豆泥。

PNAS:人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大脑皮层的可塑性

黑猩猩比其他动物聪明许多,这些灵长类动物能使用工具,使用复杂的语音进行交流,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是和近亲的我们人类想相比,黑猩猩这些能力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发现,影响人类大脑超过黑猩猩的因素很多,但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因素,是人类大脑发育受遗传因素控制相对比较小,这种特征让人类拥有在适应环境中更大的灵活性,这可能是人类超过其他灵长类动物成为人类的重要原因。看来要成为人类,首先不要死脑筋。大脑皮层

Cell:揭示人类胚胎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与大脑皮层白质扩张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由于人脑组织样本的难得和操作手段的有限,目前对于少突胶质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啮齿类动物为模型。考虑到人类大脑和鼠类大脑结构的巨大差异,研究人类少突胶质细胞发育是否具备特殊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Nature:冯国平/傅展燕/李寅青等揭开丘脑网状核的神秘面纱

当你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往往会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或者熟视无睹。究竟我们的大脑是靠什么生理机制来实现这样的功能呢?秘密就藏在丘脑网状核(TRN)中。

Psyarxiv:双语对人体大脑发育有影响吗?这篇研究揭晓答案!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语(或多语)成年人的皮层区域和皮层下灰质结构以及连接这些区域的白质束的结构与单语者不同。

J Neuroophthalmol:视觉障碍及相关疾病综述!

澳大利亚堪培拉医院神经病学系和阿拉巴马大学眼科的Haque S近日在J Neuroophthalmo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等方面系统性的介绍了视觉障碍及相关疾病。

Brain:复旦教授领衔团队发现抑郁症“病根”,治疗方法或有突破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或将迎来变革。由复旦大学教授冯建峰领衔的团队研究发现,与抑郁症显著关联的区域位于大脑眶额皮层,该区域中涉及奖赏以及非奖赏功能的脑区呈现相反的异常模式。这项研究成果首次精准定位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异常区域,有可能为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据悉,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衔的团队近日在《脑》(Brai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内侧奖赏与外侧非奖赏功能相关的眶额皮层在

新研究发现男性当爹大脑皮层会萎缩,体积损失1%或者2%

最近有研究已经证明,男性也会受到产后抑郁的影响

Psychological Medicine:基线前症状持续时间和皮层变薄对NAPLS2风险计算器的调节作用

精神病转化者与非转化者之间的大脑皮层厚度变化速度存在差异,转化者的大脑皮层变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