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2025-06-30 疼痛康复研究 疼痛康复研究 发表于上海

血脑屏障(BBB)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构成,具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等功能,其破坏与脑肿瘤等疾病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分三类;轴突运输包括快速顺行、逆行及慢速顺行运输。

1 血脑屏障

图片

  • 血脑屏障(BBB)是指存在于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细胞界面。

  • 其功能主要是稳定脑组织内环境,确保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能在最佳状态下工作,阻止不必要的大分子入侵,尤其是有害物质。

  • 血脑屏障中最主要的细胞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它们精密连接的网络可以有效地限制大分子物质从连接处通过,包括某些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 此外,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提供了有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向中枢神经系统传输对于能量生成和氨基酸代谢必不可缺的物质。

  • 更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终足包围内皮细胞及其基膜,协助将代谢物从血管传输到神经细胞,并可以影响特定基因产物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 这些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还可以移除细胞间隙中多余的钾离子和神经递质。

临床意义

  • 血脑屏障从解剖学上讲主要是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所形成的细胞界面,其作用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外来大分子和有害物质的侵入。

  • 神经胶质细胞同血脑屏障一起, 保护了神经元所处的离子环境及代谢环境。

  • 有一些脑内区域是不受血脑屏障保护的。

  • 如化学性催吐感受区、终板血管器(OVLT)和一些含有通过分析外围循环从而调控脑活动的特化细胞的区域等。

  • 在保护脑内环境的同时,血脑屏障也给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 很多抗生素和其他药剂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只能通过结合载体分子或者鞘内给药的方式来达到治疗效果。

  • 在脑肿瘤、神经变性病、脑水肿或中风等临床疾病中,血脑屏障被严重破坏,脑组织直接暴露在外周循环中。

  • 目前已有将针对性药剂传输到血脑屏障内的尝试。

  • 这种疗法可保护脑组织在血脑屏障遇到病理侵袭时不受进一步伤害。

2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图片

  • 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发生:

  • I.对内源性损伤的炎症反应,如脑卒中、外伤或感染,包括急性炎症反应,延迟性炎症反应,以及愈合过程。

图片

  •  II.对外源性炎症刺激的应答,如感染和慢性疾病,通常涉及大量炎性介质穿过血脑屏障、引发前列腺素释放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与功能丧失。

图片

  • III对内源性蛋白质病变或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的应答,如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斑块或Tau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这种蛋白质病变均是导致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元缺失的慢性炎症反应。

3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轴突运输

图片

  • 细胞内的细胞器和分子既可以从胞体向轴突方向(顺行)运输,也可以从轴突向胞体方向(逆行)运输。

  • I.快速顺行性运输利用驱动蛋白的运输机制,将囊泡、细胞器、膜蛋白、神经质以及滑面内质网复合物以100 ~ 400 mm/d的速度,进行跳跃式运输。

图片

  • II.快速逆行系性运输利用动力蛋白运输机制,将内涵体、受损的细胞器、生长因子、营养因子和一些病毒和毒素以 200 ~ 270 mm/d的速度送回到胞体。

  • 神经解剖学巳对快速顺行性和逆行性运输机制进行了探索。如应用标记化合物(辣根过氧化物酶、荧光金)进行逆行追踪和应用放射性标记蛋白进行顺行追踪。

图片

  • III.慢速顺行性运转能够以 0.2 ~ 2.5 mm/d (SCa)的速度运载微管、神经丝和胞骨架蛋白,或以 5.0 ~ 6.0 mm/d (SCb)的速度运输其他酶和蛋白。

  • 这种缓慢运输是控制损伤后轴突恢复的限速因子;当损伤发生时,恢复的速率通常为I mm/d。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436, encodeId=be7b22e14368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f3c89946d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脑屏障#</a> <a href='/topic/show?id=ed98128226e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枢神经系统炎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226, encryptionId=ed98128226ec, topicName=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TopicDto(id=89946, encryptionId=ff3c89946de, topicName=血脑屏障)],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30 10:58:43 CST 2025, time=2025-06-3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中国学者揭示肾上腺髓质素2通过IGF-II信号通路修复血脑屏障,显著减轻焦虑样行为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ADM2通过IGF-II/IGF-IIR信号通路和BBB修复缓解焦虑的分子机制,为焦虑障碍及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突破血脑屏障,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靶向纳米颗粒精准打击脑内肿瘤

Lali K. Medina-Kauwe 团队设计的 HER3 配体模拟纳米生物颗粒(NBPs)可穿透血脑屏障,靶向肿瘤细胞,抑制脑内肿瘤生长,为脑内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

BMC Pediatrics:ADHD儿童的外周炎症与血脑屏障受损有关

研究探讨Claudin-5、外周免疫细胞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震撼科研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发现:黄连解毒汤能穿透血脑屏障,有效抑制MCAO大鼠CD4+T细胞对中枢神经的侵袭

研究论文详细阐述了HLJD通过修复BBB的完整性、阻断T细胞的跨膜迁移以及平衡辅助T细胞亚群反应的治疗机制。

Stroke 徐安定/逯丹/麦鸿成团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脑屏障修复取得新进展

本研究详细阐述了AIS生物标志物CircOGDH在缺血半暗带神经元中通过小细胞外囊泡传递至内皮细胞保护BBB并进入循环的分子机制。

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团队ACS Nano:阳离子磁性纳米颗粒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武汉大学团队开发 HEFDS - NK 细胞工程活材料,可增强 NK 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效果,相关成果发表于 ACS Nano,为 GBM 治疗提供创新高精度策略。

ACS Nano:武汉大学张先正揭示通过阳离子磁性纳米粒吸附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免疫活性及血脑屏障穿透能力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GBM的同时,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BBB穿透能力的创新疗法。

Stroke:缺血性中风再灌注后的空间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

本研究通过空间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了缺血性中风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破坏和血管张力丧失的分子机制。

我国科学家发现人诱导的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外泌体通过PI3K/AKT/MCP-1轴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改善脑出血后血脑屏障功能

hiPSC-NSC-Exos 在 ICH 后强烈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的 PI3K/AKT 通路,减少 MCP-1 分泌并最终改善 BBB 完整性和功能。

Biomaterials:湖南大学王青研究发现膜杂交工程化外泌体增强血脑屏障穿透并多途径改善阿尔茨海默症

基于膜杂交的工程化外泌体克服了传统药物载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差、靶向性不足的缺点,为AD的多通路干预提供了潜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