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细菌变身“肿瘤杀手”:改写癌症治疗规则的突破性发现

2025-03-05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发表于陕西省

研究人员改造沙门氏菌 DB1 用于癌症治疗,其能精准定植肿瘤,利用 IL-10 受体滞后现象破解免疫治疗难题,在多种实体瘤模型中疗效显著,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引言

在与癌症的博弈中,研究人员首次教会了细菌"精准制导"——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沙门氏菌DB1,不仅能在肿瘤内部建立"生物堡垒",更破解了困扰免疫治疗数十年的核心矛盾:如何让免疫系统在抑制炎症风暴的同时,精准激活抗癌大军?3月3日这项发表于《Cell》的突破性研究“Bacterial immunotherapy leveraging IL-10R hysteresis for both phagocytosis evasion and tumor immunity revitalization”揭示,答案竟藏在一种名为IL-10受体(Interleukin-10 Receptor, IL-10R)的蛋白质独特的"分子记忆"中。

传统癌症治疗如同盲人摸象:化疗放疗无差别攻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而DB1工程菌展现的则是"外科手术"般的精准:静脉注射后,99.9%的细菌在72小时内定向定植于肿瘤,通过分泌溶血素凿穿实体瘤的铜墙铁壁,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能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叛军"重编程为抗癌精锐——让巨噬细胞变身"生物制药厂"持续分泌IL-10,使耗竭的CD8+T细胞恢复战斗力,同时巧妙利用中性粒细胞的分子特性形成保护屏障。

研究团队发现,这种"一石三鸟"的疗效源于IL-10受体独特的滞后现象:当肿瘤局部IL-10浓度突破3 ng/mL阈值,会触发STAT3信号通路的自强化循环,使免疫细胞的IL-10R表达产生"分子记忆"。这种机制如同给抗癌细胞装上"持久电池",即便IL-10浓度下降,免疫激活状态仍能长期维持。在27种人类实体瘤样本中,82%存在这种IL-10R高表达特征,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路。

当黑色素瘤小鼠注射DB1后,不仅原发肿瘤完全消退,更对二次攻击建立免疫屏障,肺部转移灶减少90%。这预示着癌症治疗可能迎来范式转变:从"对抗肿瘤"转向"教育免疫系统"。这项发现不仅破解了细菌疗法的世纪难题,更揭示了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的通用密码——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一针"智能菌剂"就能唤醒身体沉睡的抗癌潜能。

图片

癌症治疗新纪元:当细菌成为抗癌战士

在实验室里,一只患有晚期黑色素瘤的小鼠正在创造医学奇迹——它的肿瘤在注射一种改造沙门氏菌三周后完全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发表于《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DB1,成功突破肿瘤免疫治疗的三大难题:精准靶向、免疫抑制微环境重塑和长效免疫记忆建立

传统癌症治疗如同"无差别轰炸",而DB1展现的则是"智能导航"般精准。研究数据显示,单次静脉注射后,99.9%的DB1在72小时内精准定植于肿瘤组织,而在心脏、肝脏等正常器官中的存活率仅0.1%。这种靶向性源于其独特的基因设计:携带的缺氧响应启动子(hypoxia-responsive promoter)使其仅在肿瘤的低氧环境中激活增殖,而分泌的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 listeriolysin O)如同"分子电钻",帮助细菌穿透实体瘤致密的细胞基质。

破解免疫悖论:IL-10受体的双面人生

癌症免疫治疗长期面临一个矛盾命题:如何既抑制肿瘤的免疫抑制环境,又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这项研究首次揭示,白介素10受体(IL-10R)的滞后现象(hysteresis)正是破解这一悖论的关键钥匙。

IL-10是免疫系统中的"矛盾分子"——既能抑制炎症反应,又能激活特定免疫细胞。研究发现,当肿瘤微环境(TME)中的IL-10浓度短暂升高至3 ng/mL阈值时,会触发IL-10R表达的自强化循环:激活的STAT3蛋白直接结合IL10RA/IL10RB基因启动子,形成持续的高受体表达状态。这种"分子记忆"使免疫细胞在IL-10浓度下降后仍保持高响应性,如同按下开关后持续发光的灯泡。

工程菌DB1:肿瘤微环境的智能重塑者

DB1的设计堪称合成生物学的典范之作。研究团队在沙门氏菌SL7207基础上进行了三重改造:

缺氧激活开关:将必需基因asd置于缺氧响应启动子控制下,使细菌仅在肿瘤低氧区增殖

免疫穿透模块:引入李斯特菌的hlyA基因,分泌LLO蛋白破坏肿瘤细胞膜

安全控制元件:敲除内毒素基因msbB,降低全身炎症风险

这种精密设计带来惊人疗效:在膀胱癌、黑色素瘤和结肠癌模型中,DB1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超80%,实验动物100%长期生存。更令人振奋的是,治愈小鼠对同种肿瘤的二次攻击完全免疫,肺部转移结节减少90%,证明其能建立长效免疫记忆。

免疫细胞的重编程:从"叛军"到"勤王师"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常被"策反"为帮凶,但DB1通过IL-10信号成功实现细胞重编程:

巨噬细胞(TAMs)的转变

DB1激活Toll样受体4(TLR4)信号,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大量分泌IL-10。这些IL-10通过正反馈循环,使巨噬细胞自身IL-10R表达提升5倍,形成持续的抗癌信号放大器。

中性粒细胞(TANs)的驯化

虽然中性粒细胞是清除细菌的主力军,但DB1巧妙利用其IL-10R高表达特性:局部高浓度IL-10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在肿瘤核心区形成直径1mm的"安全区",使细菌免受攻击的同时,保留其激活T细胞的功能。

CD8+T细胞的逆袭

驻留记忆T细胞(TRM)是长期免疫监视的关键。DB1使肿瘤内TRM细胞比例从70%升至近100%,其中PD-1+TIM-3+耗竭亚群虽表面"疲惫",但杀伤活性提升3倍。单细胞测序显示,这些细胞高表达颗粒酶B(GZMB)和穿孔素(PRF1),形成"休眠杀手"军团。

癌症的共性密码:IL-10R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分析了27种人类实体瘤样本,揭示惊人发现:

跨癌种共性:82%的肿瘤(22/27)存在IL-10Rhi免疫细胞,其中胰腺癌、肾癌阳性率达90%

治疗潜力标志:肝癌患者肿瘤内CD8+T细胞的IL-10RA mRNA是正常组织的8倍,且体外添加IL-10可使细胞毒性基因表达提升4倍

耐药性启示:对PD-1抑制剂无效的黑色素瘤患者中,IL-10Rhi T细胞比例不足10%,提示其可作为疗效预测标志

这些发现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通过检测肿瘤活检组织的IL-10R表达水平,可能筛选出最适合细菌免疫疗法的患者群体。

从实验室到临床: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DB1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卓越,转化为人类疗法仍需突破三大关卡:

安全性平衡术

虽然DB1在正常组织中的定植率仅0.1%,但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敏感性可能更高。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双锁"安全系统:除缺氧激活外,添加只能在肿瘤特异代谢物存在时表达的基因开关。

实体瘤异质性难题

针对乳腺癌、胶质瘤等血管稀疏的"冷肿瘤",研究团队尝试给DB1装备血管生成因子(VEGF),促进细菌在肿瘤深部的渗透。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改造使定植效率提升3倍。

联合治疗新策略

在结肠癌模型中,DB1与抗PD-L1抗体联用,使完全缓解率从40%提升至75%。机制研究表明,DB1可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CD28共刺激信号,逆转T细胞耗竭。

未来已来:合成生物学重塑癌症治疗格局

这项研究标志着癌症治疗进入"活体药物"新时代。DB1的成功揭示了两大范式突破:

滞后现象的医学转化:首次利用生物分子的记忆效应实现治疗增益

免疫微环境重编程:通过单一菌株同步调控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研究团队正在开发第二代智能菌株:携带可诱导分泌IL-15的基因回路,能在定植后持续激活NK细胞。更长远的目标是创建"细菌药厂",使其在肿瘤内原位生产抗体药物,将实体瘤转化为"抗癌疫苗工厂"。

我们正在教会细菌识别癌细胞的“指纹”,未来或许只需一针工程菌,就能唤醒身体沉睡的抗癌潜能。这场医学革命,正在改写人类与癌症的百年战争史。

从令人闻之色变的致病菌,到精准打击肿瘤的智能战士,DB1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科学的奇妙转化。随着合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深度碰撞,或许不久的将来,癌症治疗会像接种疫苗般简单——以菌治癌,不再是天方夜谭。

参考文献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158-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617, encodeId=a050225461ed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6a2e1405a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症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686b1248149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沙门氏菌DB1#</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814, encryptionId=686b12481495, topicName=沙门氏菌DB1), TopicDto(id=71405, encryptionId=06a2e1405a8, topicName=癌症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r 04 23:03:28 CST 2025, time=2025-03-0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04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超10款有望“治愈”肿瘤疫苗已在路上,或开创癌症治疗新时代

下面小编就结合全球肿瘤疫苗的研发管线,盘点一下研发进度相对靠前的部分肿瘤疫苗。

多种化疗类型和药物分类,你都了解吗?

化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方法,尽管同属化学治疗,但在目的、时机、适用人群及效果上存在差异。

靶向RAS–ERK信号通路的癌症治疗

新一代RAF/MEK抑制剂、首款ERK抑制剂,以及针对RAS的直接靶向策略陆续进入临床试验,为突破耐药瓶颈和扩展适应症带来新希望。

癌症的14大标志性特征

2000 年 Cell 杂志发表 “癌症的 6 大标志性特征”,后续版本不断扩充,最新 2022 年版共 14 个特征,涵盖增殖、抗凋亡、转移等多方面,助于理解癌症机制与治疗。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侯仰龙团队ACS Nano综述:磁性微/纳米机器人用于癌症精准诊疗

近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侯仰龙团队系统总结了磁性微纳米机器人的设计、制造、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多样化应用,为未来的癌症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Nature:小环大威力:癌症中的脱缰野马ecDNA(染色体外DNA)

12 月 18 日 Nature 报道研究用新实验模型模拟染色体外 DNA(ecDNA)形成和作用,揭示其致癌潜力,包括促进细胞增殖、与肿瘤进化相关等,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方向。

论文解读| Hossein Soltaninejad教授团队总结CRISPR、CAR-T和NK细胞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本文全面总结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在优化CAR-T细胞疗法和NK细胞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未来临床试验中的潜力。

Nat Cancer:2024癌症药物七大突破,特别在这两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文章回顾了2024年癌症新药获批情况,以及其它抗癌疗法的研发进展。

陈学思院士团队ACS Nano:多酶活性聚合物纳米反应器,可用于铁死亡-细胞凋亡协同抗癌治疗

长春应化所制备 HPG@hemin-GOx 纳米反应器,具多酶活性,可诱导凋亡与铁死亡,通过系列评估证实其体外、体内抗癌效果佳,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

国科温州研究院Chemical Reviews:纳米酶级联催化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理性设计与机制研究

国科温州研究院Wang Jin等人详细讨论了纳米酶的分类、催化机制以及影响其活性的因素,并总结了近年来在纳米酶级联催化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