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团队Nano Letters:金属-酚醛网络纳米增敏剂通过代谢适应策略及靶向耐药细胞克服胶质瘤化疗耐药性

2025-06-11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对替莫唑胺的耐药问题,长春应化所团队开发金属 - 酚醛网络纳米增敏剂,通过下调 MGMT、激活铁死亡及靶向耐药细胞抑制药物外排,逆转耐药并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胶质瘤(GBM)是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临床治疗面临重大挑战。自2005年FDA批准以来,烷化剂替莫唑胺(TMZ)始终是GBM的一线化疗药物。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约50%患者会出现获得性耐药,导致耐药患者中位生存期从12-15个月显著缩短至6个月以下。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耐药主要源于肿瘤细胞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过表达,该酶可修复TMZ诱导的DNA损伤。目前针对MGMT的抑制剂因药代动力学特性不佳和全身毒性而受限。此外,肿瘤细胞通过激活抗凋亡信号通路和上调药物外排,进一步形成多药耐药(MDR)表型。因此,开发能够同时靶向多重耐药机制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5年6月9日,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团队在《Nano Letter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Metal–Phenolic Network Nanoresensitizer Overcoming Glioblastoma Drug Resistance through the Metabolic Adaptive Strategy and Targeting Drug-Tolerant Cells”的工作。其报道了一种封装有TMZ、Fe、DHODH抑制剂并修饰T10和cMBP肽的金属-酚醛网络纳米增敏剂TBFP-MT MPNs),通过靶向耐药细胞并抑制MGMT表达,抑制药物外排和触发铁死亡克服化疗耐药性(图1)。

图片

图1:TBFP-MT MPN克服 GBM 耐药性的机制示意图。

【文章要点】

本研究通过酚类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构建了多功能纳米递药金属-酚醛网络(TBFP-MT)。该增敏剂通过NHS-PEG-MAL 交联剂修饰cMBP (MET结合肽) 和 T10 肽,动态光散射等表征显示该增敏剂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与胎牛血清共孵育后该增敏剂的水合粒径和Zeta电势发生显著变化,此结果证实了蛋白冠的形成(图2)。基于转铁蛋白受体(TfR)在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和胶质瘤细胞中的过表达特征,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T10肽劫持内源性转铁蛋白(Tf),建立了一种高效、低免疫原性的BBB穿透及肿瘤靶向策略。通过建立bEnd.3细胞单层Transwell体外BBB模型,我们证实T10修饰的纳米颗粒可借助血清中的Tf形成特异性蛋白冠,显著提升BBB穿透效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半定量分析显示,耐药型GL261细胞对TBFP-MT纳米颗粒的摄取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这主要归因于cMBP肽对耐药细胞表面过表达且异常激活的MET受体的高效靶向作用(图3)。该发现为克服胶质瘤耐药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思路。

图片

图2:TBFP-MT MPN的性质及其表征。

图片

图3:TBFP-MT MPN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耐药细胞靶向评估。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虽然赋予其治疗逃逸能力,但也暴露出独特的代谢脆弱性。以GBM为例,其增殖高度依赖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而正常脑实质细胞主要采用补救合成途径维持嘧啶稳态。最新证据表明,选择性抑制嘧啶从头合成可有效阻断GBM的嘧啶供应,并特异性下调MGMT表达,且对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采用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抑制剂Brequinar靶向干预嘧啶从头合成通路。DHODH作为该通路的关键限速酶,其抑制可显著破坏GBM细胞的嘧啶代谢稳态,实现MGMT表达的选择性下调,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TBFP-MT通过异常Fe内流,同时破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DHODH介导的铁死亡防御系统,从而诱导强烈的铁死亡效应。这种铁死亡过程不同于传统的细胞凋亡途径,是一种依赖于铁离子稳态调控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可有效规避耐药细胞的抗凋亡特性。MET靶向肽cMBP能特异性识别耐药胶质瘤细胞中异常活化的MET受体,通过阻断其信号转导,下调药物外流转运体从而确保治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有效蓄积(图4)。

图片

图4:TBFP-MT增强铁死亡和致敏化疗的机制评估。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构建的TBFP-MT MPNs纳米增敏剂通过三重协同机制有效逆转GBM对TMZ的耐药性:(1)下调MGMT表达;(2)激活强效铁死亡;(3)靶向耐药细胞抑制药物外排。经T10修饰的纳米颗粒可劫持血液中Tf,显著提升BBB穿透效率。进入脑部后,TBFP-MT MPNs能特异性靶向耐药型GBM细胞,通过抑制MET信号通路减少药物外排。纳米颗粒释放的DHODH抑制剂可阻断嘧啶从头合成通路,选择性切断GBM细胞的嘧啶供应,从而下调MGMT表达并阻碍DNA损伤修复。此外,TBFP-MT MPNs通过破坏GPX4/DHODH组成的铁死亡双重防御轴,进一步降低胶质瘤对TMZ化疗的抵抗。该研究不仅为克服GBM耐药提供了新型MPNs平台,更通过利用肿瘤代谢特异性增强了治疗靶向性,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纳米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宋术岩研究员王樱蕙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尹娜特别研究助理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lett.5c0114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814, encodeId=5d6122688148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366840666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胶质瘤#</a> <a href='/topic/show?id=6a1c60356f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替莫唑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0356, encryptionId=6a1c60356fb, topicName=替莫唑胺), TopicDto(id=84066, encryptionId=53668406668, topicName=胶质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n 11 00:11:22 CST 2025, time=2025-06-1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11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Vorasidenib解锁IDH1/2突变胶质瘤靶向治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vorasidenib 用于手术或活检后 WHO 2 级 mIDH 胶质瘤的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里,该药物将成为管理这些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可能被设定为新的标准治疗。

European Radiology:放射组学用于区分放射性脑损伤和胶质瘤复发的系统回顾及分析

影像组学通过从医学图像中提取大量特征并转化为高维数据,能从常规医学图像中捕捉肿瘤的空间异质性,揭示非影像组学方法可能遗漏的隐藏信息。

述评|光明与挑战:胶质瘤靶向治疗前沿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用于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然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组织异质性以及药物耐受性等问题,胶质瘤的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蕊梦/袁友永团队Biomaterials:免疫/代谢双调控的胞外靶点纳米递药体系助力胶质瘤免疫治疗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胞外靶点药物递送策略,利用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生物正交原位组装的纳米载体递送免疫调节药物,解决了传统胞内递药策略制约膜上靶点药物在胞外发挥作用的难题。

Nature cancer:青少年及年轻患者胶质瘤分子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针对多伦多AYA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揭示AYA胶质瘤的分子图谱,明确儿童型与成人型分子改变在AYA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填补这一空白。

European Radiology:利用动态敏感性对比成像技术预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中IDH突变状态的肿瘤氧合成像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基于动态磁敏感对比(DSC)成像的模型特征不仅能量化脑血容量(CBV),还能从标准 DSC 采集中评估肿瘤氧代谢特征,如脑氧代谢率(CMRO2)、毛细血管通过时间异质性(CTH)。

European Radiology:增强MRI在胶质瘤的长期监测中有多大价值?

目前,关于在胶质瘤患者的长期随访中是否以及何时停止使用 GBCA,尚无基于证据的指南。此前也没有研究探讨过,仅根据这些患者 T2w 上的异常是否可以确定肿瘤进展,而不会导致诊断延迟。

Science子刊:厦门大学陈洪敏团队提出了一种超低剂量X射线诱导的光动力疗用于靶向抑制胶质瘤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超低剂量x射线诱导的光动力疗法,其开发的金基纳米团簇在临床前模型中能够靶向抑制胶质瘤。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深度学习的T2-FLAIR错配信号量化IDH突变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

低级别胶质瘤(LGG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可依据其不同的分子和病理特征进行分类。根据 2021 年 WHO 脑肿瘤分类,遗传信息对于精准诊断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愈发重要。

Nature:脑肿瘤免疫治疗为何屡屡碰壁?研究人员破解髓系细胞“四副面孔”

《Nature》研究发现胶质瘤微环境中髓系细胞携四套基因程序,在促癌与抗癌间切换,导致免疫治疗失效。研究解析程序特征、空间分布,揭示治疗陷阱,提出靶向细胞程序的新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