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用药2次,缩小鼻息肉、改善鼻塞,还有望减少激素用药和手术!

2025-03-04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陕西省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有局限。两项试验显示,靶向 IL-5 的 depemokimab 及靶向 TSLP 的 tezepelumab,能改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常见的鼻黏膜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面部疼痛和流涕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CRSwNP的常用方式仍以糖皮质激素为核心的药物结合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综合治疗为主。虽然部分患者实现了治愈或控制,但仍有至少20%的患者需再次手术,且随访时间越长,复发和再手术的患者比例越高。

生物制剂治疗的出现,为CRSwN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如靶向IL-4Ra的单克隆抗体(度普利尤单抗)、靶向IL-5的单克隆抗体(美泊利珠单抗)和靶向IgE的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等药物,已获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批准作为严重、不受控制CRSwNP成人患者的附加疗法,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出明显的临床获益。尽管如此,目前的生物制剂大多需要2~4周给药一次,这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出了挑战,开发新的靶点或延长给药频率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

近日,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和WAYPOINT试验分别登上《柳叶刀》(The Lancet)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和WAYPOINT试验分别表明,靶向IL-5的超长效生物制剂depemokimab(仅需半年用药一次),以及靶向TSLP的单克隆抗体tezepelumab(每4周一次),均可有效缩小鼻息肉并改善鼻塞等症状,还能够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降低手术的可能,安全性可控。

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

IL-5可调节组织纤维化过程,影响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在CRSwNP患者的鼻窦黏膜中,IL-5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目的是评估100 mg的depemokimab作为CRSwNP患者标准治疗的附加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分别于2022年4月18日至2023年8月7日、2022年4月18日至2023年7月11日开展。两项试验均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重复、随机3期临床试验,纳入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严重不受控制CRSwNP成人患者5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要求:1)病情控制不佳[内窥镜下鼻息肉评分≥5分(总分8分,分数越低,鼻息肉越小)];2)严重CRSwNP相关症状,即满足下列任意一项情况:①过去2年内,在任何时间内曾接受过3天及以上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存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禁忌证和/或不耐受);②既往接受过CRSwNP相关手术(涉及鼻腔切开和组织切除的任何手术,如息肉切除术或内窥镜鼻窦手术)。

研究人员将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标准治疗(272例)和depemokimab+标准治疗(256例),每26周(半年)用药一次,患者仅能参加其中一项试验。标准治疗包括使用鼻内糖皮质激素、生理盐水冲鼻、偶尔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使用抗生素。

两项研究的共同终点为内窥镜下鼻息肉评分和鼻塞(言语反应量表)评分(总分0~3分,分数越低,鼻塞情况越轻),研究结果显示:

  • 鼻息肉评分:两项研究中,depemokimab均显著改善了患者基线至治疗第52周时的评分。在ANCHOR-1研究和ANCHOR-2研究中,相较于标准治疗组,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内窥镜下鼻息肉评分分别多降低了0.7分P<0.001)和0.6分P=0.004);

  • 鼻塞评分:两项研究中,depemokimab均显著改善了患者治疗第49~52周时的评分。在ANCHOR-1研究和ANCHOR-2研究中,相较于标准治疗组,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鼻塞评分分别多降低了0.23分P=0.047)和0.25分P=0.025);

综合两项研究接受标准治疗和depemokimab治疗的患者情况后发现:

  • 相比于标准治疗组,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鼻息肉评分和鼻塞评分仍分别显著降低了0.7分(P<0.001)和0.24分(P=0.003)。综合两项研究后的其他亚组分析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 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量表(总分0~11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两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相比于标准治疗组,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SNOT-22评分多降低了8.1分(P=0.007);

  • 使用1个疗程以上的系统性糖皮质激素用药或疾病调节用药患者比例方面,标准治疗组和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分别为36%和26%,相比于标准治疗组,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患者比例更低(P=0.006);

  • 哮喘控制(ACQ-5)评分(总分0~6分,分数越高,哮喘控制越差)方面,相比于标准治疗组,depemokimab+标准治疗组评分多降低0.75分(P=0.004)。

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79% vs. 75%),表明使用depemokimab,患者耐受性较好。

《柳叶刀》发表的同期社论指出,未来应关注哪些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识别对生物制剂获益更大的患者,以及解决部分患者反映的注射部位不适的问题。尽管CRSwNP的生物制剂用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类似于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这样的研究推动了CRSwNP治疗进展,为慢性鼻窦炎患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

WAYPOINT试验

在CRSwNP的发病过程中,TSLP也被认为是诱导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靶向TSLP的治疗可以阻断CRSwNP发病过程的上游炎症信号。Tezepelumab是一种阻断TSLP与受体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人源化IgG2λ单克隆抗体,既往被用于哮喘和特发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WAYPOIN试验主要评估tezepelumab在重度、不受控制的CRSwNP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片

截图来源:NEJM

WAYPOIN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平行组、双盲、随机对照3期研究,纳入了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医学中心的CRSwNP患者408例。研究人员将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210 mg、每4周一次的tezepelumab+标准治疗(203例)或标准治疗(205例,鼻内糖皮质激素)。

研究结果显示,首次治疗后即可观察到,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鼻息肉评分(第4周)和鼻塞评分(第2周)均显著改善,且这种改善持续至治疗第52周。治疗第52周时,相比于标准治疗组,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鼻息肉评分(最大降幅2.07分,P<0.001)和鼻塞评分(最大降幅1.03分,P<0.001)均较基线变化更为明显。在预先设定的亚组中,研究人员也观察到类似的改善。

图片

▲标准治疗组(蓝色)和tezepelumab治疗组(橙色)的鼻息肉评分(图A)和鼻塞评分(图B)治疗期间较基线变化情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次要结局方面,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疗效也优于标准治疗组:

  • 嗅觉丧失评分(总分0~3分,分数越高,嗅觉丧失越严重):相比于标准治疗组,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多降低了1分(P<0.001);

  • SNOT-22评分:相比于标准治疗组,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多降低了27.26分(P<0.001);

  • 鼻窦CT(Lund-Mackay)评分(总分0~24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相比于标准治疗组,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多降低了5.72分(P<0.001);

  • 总症状评分(总分0~24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相比于标准治疗组,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多降低了6.89分(P<0.001);

  • 需接受鼻息肉手术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比例: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需接受鼻息肉手术(0.5% vs. 22.1%,P<0.001)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5.2% vs. 18.3%,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

安全性方面,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分别有78.3%和77.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主要为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中标准治疗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2.9% vs. 5.4%)和哮喘加重(5.9% vs. 0.5%)的发生率高于tezepelumab+标准治疗组。

小结

从ANCHOR-1试验/ANCHOR-2试验和WAYPOINT试验结果来看,无论是靶向IL-5的超长效生物制剂depemokimab,还是每4周一次的靶向TSLP的单克隆抗体tezepelumab,均在治疗CRSwNP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有望为CRSwNP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

[1] Philippe Gevaert, Martin Desrosiers, Marjolein Corne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wice per year depemokimab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NCHOR-1 and ANCHOR-2): phase 3,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arallel trials. Published February 28, 2025. 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5)00197-7

[2] Brian J. Lipworth, Joseph K. Han, Martin Desrosiers, et al. Published March 1, 2025. NEJM. DOI: 10.1056/NEJMoa2414482

[3] Sathish Paramasivana, Peter-John Wormald. Ultra-long-acting biological therapy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Published February 28, 2025. 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5)00367-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523, encodeId=57ba22545235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191692233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物制剂#</a> <a href='/topic/show?id=bddc53e392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739, encryptionId=bddc53e3923, topicName=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TopicDto(id=69223, encryptionId=6191692233a, topicName=生物制剂)],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r 04 11:16:17 CST 2025, time=2025-03-0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Clin Rheumatol :儿童期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生物制剂的治疗成效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如何?

贝利尤单抗和利妥昔单抗在治疗严重和难治性cSLE病例方面显示出潜力,使许多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降低,并完全或部分缓解,同时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Front Med:苏州大学儿童医院发表联合生物制剂与标准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比较

斑块型银屑病是一种持续的皮肤疾病,本研究探讨了联合生物制剂治疗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与标准治疗相比的治疗效果和皮肤病变消退时间。

Rheumatol Int :肠道功能障碍与轴性脊柱关节炎(axSpA)患者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密切相关

肠道功能障碍(zonulin水平、年龄、IBD、频繁使用抗生素)与axSpA患者生物治疗失败密切相关。

IBD: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疗法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报告结局方面的疗效比较

在改善UC患者的HRQoL方面,古塞库单抗、Mirikizumab、托法替布和乌帕替尼是优于安慰剂的唯一新型药物,其中古塞奇尤单抗排名最高,其次是托法替布和乌帕替尼。

JCC: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揭示新型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和免疫调节剂预防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疗效

新型生物制剂尤其是维多珠单抗可有效降低克罗恩病患者手术切除后内镜下术后复发风险,而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在降低临床术后复发风险方面表现最佳。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更换生物制剂模式的加拿大多中心经验

一项加拿大多中心研究显示,CRSwNP患者的生物制剂最常见的转换是从美泊利单抗到度匹鲁单抗,而CRSwNP控制不佳是导致这种转换的原因。在机制相同的生物制剂之间转换似乎并不能改善症状控制。

Rheumatol Int:血清MFAP4水平预测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生物治疗反应的潜力

高MFAP4与CID患者生物治疗的正向反应相关,尤其在RA、PsA、AxSpA和UC患者中。

专访葛文松教授:克罗恩病伴狭窄新进展:生物制剂治疗与新兴疗法展望 | 第十五届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

梅斯医学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葛文松教授深入分享克罗恩病伴狭窄治疗新进展。

CGH: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近端回肠病变的疗效不足

与回肠末端和结肠相比,生物治疗在实现回肠近端粘膜愈合方面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