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检发现肝酶高要高度重视,可能为这种遗传病

10小时前 儿科学界 儿科学界 发表于上海

3 岁儿童阳阳因肝酶异常就诊,经铜蓝蛋白降低、尿铜稍高及基因检测发现 ATP7B 变异,确诊肝豆状核变性,提示儿童肝酶异常需警惕该病。

儿童肝酶异常病例及原因分析

3岁的阳阳(化名)小朋友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入院的常规体检时发现,阳阳的肝酶异常升高,于是阳阳妈妈紧急到上级医院就诊,以“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入住消化内科详细检查。

入院后询问病史,患儿近期无感染病史,无不适症状,精神发育可;既往无肝酶升高病史,平素体健,体型正常,生长、运动、智力发育良好;近期无用药以及长期用药病史,无传染病接触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阳阳小朋友肝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很多,逐一分析如下:

1.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均可造成肝脏损害,其中以病毒最常见。患儿入院后化验炎症指标正常,相关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

2. 肝胆结构异常:例如胆道阻塞,导致胆汁淤积,长时间滞留的胆汁会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患儿入院后化验胆红素、脂肪酶、淀粉酶正常;腹部胃肠道彩超、腹部CT仅提示肝脏稍大,未见明显肝胆结构异常。

3. 药物及化学药品损害:该患儿近期无特殊用药,也无长期用药史。

4. 免疫功能异常:如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自身免疫病累及肝脏,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该患儿入院后化验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正常,自身抗体检测阴性。

5. 遗传性疾病:暂不考虑以上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因此,需排除遗传性疾病,例如,肝豆状核变性。该患儿仅有肝脏受累,眼底未见“K-F”环,无神经系统受累,无溶血,无肾脏损伤、骨关节异常等多系统表现,可能与患儿目前年龄较小有关——2岁以上患儿多有肝脏受累,但神经系统受累发病较晚,多见于15岁以上患儿。

患儿入院后化验铜蓝蛋白38 mg/L(参考值:220-580),明显低于正常。但铜蓝蛋白降低也可见于其他疾病,故同时完善24小时尿铜,结果为44.5 μg/24 h(参考值:< 40),仅稍高于正常。通常24小时尿铜>100 μg对WD具有重要价值;尿铜越高诊断价值越大。但是,有研究表明,对于无症状的儿童,24小时尿酮>40 μg是最佳的诊断界值[1]。因此,该患儿仍需高度注意肝豆状核变性,需等待基因检测回报明确诊断。

半月后全外显子测序基因分析报告回报:ATP7B基因变异(p.Pro992Leu、p.Ala874Val),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复合杂合遗传疾病发病机制。

最终确诊: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建议:予低铜饮食,口服锌剂减少铜吸收,保肝等治疗,之后需长期门诊随访监测各脏器情况。

肝豆状核变性知识回顾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因铜转运ATP酶β(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流行病学:

W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多见,5~ 35岁多发,发病年龄< 10岁的患者多以肝病症状首发。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当。

发病机制: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3)。ATP7B蛋白主要在肝脏表达,当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7B蛋白对铜的转运功能障碍时,铜在肝脏过量沉积,引起肝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并对脂质、蛋白质、DNA和RNA等分子造成损伤,导致肝细胞损伤、肝脏脂肪变性;铜还可激活肝星状细胞,加速肝纤维化进程。当铜超过了肝脏储存容量,就会以游离铜的形式进入血液,并在脑部、肾脏、角膜、关节以及肠道等部位过量沉积,产生肝脏外的铜毒性,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肝脏损伤:根据轻重程度以及病程长短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无症状、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多种形式。

(2)神经精神系统损伤:常见表现有: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

(3)眼部损伤:“K-F”环是WD的典型特征之一,但很少为WD患者的首发表现;葵花样白内障是WD的另一个眼部表现,为铜沉积于晶状体所致,较为少见。建议由有经验的眼科医师使用裂隙灯进行检查。

(4)其他系统损伤:如溶血、肾脏、骨关节等其他器官组织损害。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①铜代谢:单一指标常缺乏特异性,应联合检测血清铜蓝蛋白、24 h尿铜、血清铜等指标。

②基因检测及家系筛查:我国WD患者有3个高频致病突变p.Arg778Leu、p.Pro992Leu和p.Thr935Met,占所有致病突变的50%~60%;相对常见的致病突变还有p.Ala874Val、p.Ile1148Thr、p.Gly943Asp、p.Gln511X、p.Arg919Gly、p.Asn1270Ser、p.Arg778Gln等。

②其他:肝功能、溶血试验等。

(2)其他辅助检查:脑磁共振(MRI)检查、肝脏CT/MRI、肝脏病理等检查。

治疗:

WD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终生治疗。

(1)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D-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酸、曲恩汀;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锌剂(葡萄糖酸锌、硫酸锌)、四硫代钼酸铵。

(2)饮食: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类、贝壳类、坚果、巧克力、鸭鹅肉等),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使用净水系统。

(3)对症治疗:肝损害患者可适当给予保肝治疗;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可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对症治疗。

(4)肝移植治疗。

结语

WD若不治疗可出现严重的肝脏或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婴幼儿检查中发现肝功能异常应警惕此病;早期诊断后,需进行长期规范的限铜抗铜治疗,之后需长期监测各项指标,来判断症状改善或加重程度。

参考文献:

1.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30(01): 9-2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5226, encodeId=501e22e52260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bfb81502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豆状核变性#</a> <a href='/topic/show?id=03e01289427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酶异常#</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502, encryptionId=abfb8150299, topicName=肝豆状核变性), TopicDto(id=128942, encryptionId=03e012894279, topicName=肝酶异常)],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28 23:25:35 CST 2025, time=8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8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27岁的他情绪阴晴不定,每天都像过山车,没想到竟是罕见病作祟

27 岁李先生出现情绪和身体症状,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文章介绍了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流程和治疗原则),还提供了参考资料。

肝豆状核变性:跨期决策偏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前沿

全球慢性病危害严重,我国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达标率提升慢。王共强课题组研究跨期决策偏好,介绍其成果,阐述跨期决策概念和国外研究进展,为慢性病管理提供新思路。

一吃巧克力、坚果就会变成“铜娃娃”?有这么群孩子,不是因为挑食,而是要因为这种罕见病!

本文介绍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 Wilson 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因缺乏 ATP7B 酶致铜在体内沉积。

反复发热、气喘,竟查出“隐藏了几十年的病”!医生:从小就埋下了祸根!

37 岁李女士反复不适,经检查确诊肝豆状核变性,介绍该病由 ATP7B 基因突变致铜代谢障碍,阐述其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及治疗原则。

指南推荐|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罕见病网络临床实践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

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摘译,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王共强:Wilson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策略

Wilson 病(肝豆状核变性)是 ATP7B 基因突变致铜代谢障碍的遗传病,2025 年研究揭示其分子机制、优化诊断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各年龄段,基因治疗等创新技术展现前景。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创新及临床应用

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共强团队致力于 Wilson 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构建完整诊疗体系,在误诊防治、精准治疗、中医证型研究等多方面取得成果,提升患者诊疗效果,推动该领域发展。

身体失灵、性格突变,18岁的他可能不是青春期,而是……

18 岁高中生小志身体出现多种异常后被诊断可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文章介绍了该病是铜代谢障碍疾病,阐述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包括药物、对症、肝移植治疗和饮食注意事项。

临床研究|肝豆状核变性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

关于WD患者基因型和肝病表型的相关性还有待探索,本研究旨在对两者的潜在联系进行探究。

“魔铜”觉醒?15岁少年手脚颤抖、性情大变,竟是铜中毒惹的祸!

15 岁的小杰患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罕见遗传病可在 5 - 35 岁多发,有肝型、脑型、肝 - 脑型等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治疗包括药物、对症、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