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教授谈头颈肿瘤“加减法”:减手术、加免疫、去化疗,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治疗
6小时前 医悦汇 医悦汇 发表于上海
【医悦汇】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分享头颈部肿瘤领域重磅研究及未来发展。
编者按: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正站在“去化疗”的拐点上。郭晔教授领衔的特瑞普利单抗+西妥昔单抗“无化疗”方案,在小样本Ⅱ期研究中打出与KEYNOTE-048化疗方案比肩的OS,给体质弱、铂类耐药的患者打开一扇“轻治疗”新窗;ASCO最新发布的REMATCH2201、KEYNOT-689、NIVOPOSTOP三大研究,则把免疫治疗从“晚期救命”推向“围手术期保喉”和“术后防复发”。【医悦汇】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分享头颈部肿瘤领域重磅研究及未来发展。 医悦汇:您牵头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西妥昔单抗用于头颈部鳞癌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您认为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相较于以往单一药物治疗,有哪些创新之处和潜在优势? 郭晔教授:对于头颈部鳞癌复发转移的患者,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当前的标准治疗方案。通常有两种选择:对于CPS(联合阳性评分)≥1的患者,可选择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而对于全人群,则可以选择帕博利珠单抗或菲诺利单抗联合化疗。这在国内也是目前获批的主要适应证。 然而,头颈部鳞癌患者应用免疫联合化疗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耐受性欠佳,难以承受含铂的双药化疗方案。其次,许多患者在局晚期阶段已经接受过含铂类药物的方案,无论是新辅助治疗还是同步放化疗,都可能导致他们对铂类药物产生禁忌或耐药。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免疫联合化疗可能并不适用。此外,由于国内头颈部鳞癌患者中,局部复发的口腔癌患者占比较高,免疫单药治疗的疗效往往不够理想。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西妥昔单抗一直以来都是复发转移以及局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标准治疗药物。近年来,包括国外的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以及国内的特瑞普利单抗等,都与西妥昔单抗开展了前瞻性研究。我们参与的这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分别针对不耐药患者和初治患者设立了两个队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去化疗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在小样本单臂研究中展现出较高的肿瘤缓解率,且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与KEYNOTE-048研究中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比毫不逊色。 当然,这仅是一个小样本的Ⅱ期研究结果。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整理成文并投稿。未来,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药物开展随机对照研究,以探索这种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方案是否能在更前线的患者中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悦汇:您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头颈肿瘤专家评述的部分,能否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演讲的一些重点内容,结合ASCO的最新进展,您认为当前头颈肿瘤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研究热点都有哪些? 郭晔教授:在今年的BOA/BOC大会上,头颈专场精选了三项在本年度ASCO汇报的重要摘要。 首先是REMATCH2201研究,该研究聚焦于局晚期头颈部鳞癌,尤其是喉癌和下咽癌患者,探讨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能否缩小手术范围,实现器官保留。初步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的开放性手术转变为微创手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喉功能,避免全喉切除术。 以往虽也会采用非手术放疗方法保喉,但同步放化疗常会带来诸多近期和远期毒副反应。而微创手术不仅能从病理学角度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缓解程度,未来或许还能使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免于放疗,这无疑是该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另外两项研究分别针对局晚期可切除的头颈部鳞癌患者, 给予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以及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两项研究针对不同人群,其中,KEYNOTE-689研究适合更广泛人群,但未纳入4b期患者,理论上4b期患者直接手术难度较大。 NIVOPOSTOP研究则针对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给予辅助免疫治疗。这两项研究均在无事件生存和无病生存方面取得了统计学差异,且前者已获美国FDA批准相关适应证。 这三项研究在头颈专场的汇报,必将改变国内局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格局,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将在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展望未来头颈鳞癌的治疗方向,药物进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在其他瘤种中已取得一定成功,头颈鳞癌也有多项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头颈鳞癌与肺癌类似,对免疫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因其异质性较高,与肺癌相比仍有差距。此外,头颈部鳞癌患者耐受性相对较差,可能无法耐受较高剂量的ADC。因此,基于EGFR的双特异性抗体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的重要方向。目前,针对复发转移鳞癌的EGFR双抗已进入Ⅲ期研究,而肺癌中关键的EGFR/C-MET双抗也已开展全球多中心研究。鉴于头颈部鳞癌EGFR高表达的特征,预计未来EGFR双抗治疗有望很快进入一线注册临床研究,并有望显著改善一线和后线患者的预后。 医悦汇:近年来,在头颈肿瘤的靶向和免疫治疗中不断有研究及数据推陈出新,您如何看待该治疗策略的临床治疗现状? 郭晔教授:我认为,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在国内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多学科团队(MDT)的有效落实。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涉及术前新辅助治疗、放疗以及放疗后的辅助治疗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患者能够在不同科室之间顺畅流转。 在国内,除了一线城市的大型三甲医院和省级肿瘤专科医院的MDT运作较为成熟外,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医院在患者跨科室流转方面仍存在较大障碍。若要将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有效应用于临床,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多学科协作系统,以及顺畅的跨科室转诊机制,从而确保患者从确诊伊始就能系统地接受免疫治疗药物,避免因科室衔接不畅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这无疑是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障碍。同时,这也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以及头颈肿瘤专委会在各类巡讲活动或MDT经验推广中需要着重落实的关键内容。 医悦汇:在临床中该如何平衡缩小手术范围与保证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未来是否有可能通过新的技术进一步的推动个体化的治疗? 郭晔教授: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中,外科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根治性手段,尤其是对于局晚期患者,往往需要切除较大范围的肿瘤组织以及部分正常组织。例如,舌癌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半舌或全舌切除术,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发音和吞咽功能;喉癌或下咽癌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全喉切除术。 尽管在过去,新辅助治疗为部分喉癌和下咽癌患者提供了器官保留的机会,但仍有一些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对于这部分患者,挽救性手术的难度极大,且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并发症。 近年来,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临床降期,结合微创手术以及明确的病理学缓解评估,这一治疗策略极具价值。未来,它可能会使部分患者免于放疗或接受低强度放疗。这种以手术为主的器官保留策略,与国内的医疗国情高度契合,因此我相信这种治疗模式未来一定会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 目前,这种缩小手术范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喉癌和下咽癌领域。我了解到,许多口腔科医生或口腔医院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来缩小口腔癌的手术范围。在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助力下,这种缩小手术范围的策略有望实现既不影响总生存率,又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一极为重要的研究终点。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头颈部鳞癌#
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