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结了婚的人,更容易变傻!

2025-06-19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近日一项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联合发布的研究却提出,结婚可能会让人变“傻”。

常言道,“和爱的人在一起睡觉是大补。”这彰显了婚姻对个体健康来说有多重要。

但是,近日一项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联合发布的研究却提出,结婚可能会让人变“傻”。

图片

这项基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NACC)长达18年的数据追踪显示,已婚人士反而会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这项研究涵盖了24,107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龄约72岁,女性占比近六成。

研究以婚姻状态作为核心变量,分为已婚、丧偶、离婚和从未结婚四类,结合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测试等手段,严谨地追踪参与者的认知状况变化。

采用考克斯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同时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独居状况、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及抑郁症状等多重混杂因素,并且贴心地考虑了死亡竞争风险,确保结果的科学严谨。

研究令人意外地发现:相比已婚群体,未婚者的痴呆风险显著降低。

具体而言,从未结婚者的痴呆风险下降了40%(风险比HR=0.60),离婚者降低34%(HR=0.66),丧偶者降低27%(HR=0.73)。

当聚焦特定痴呆类型时,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未婚者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47%,在路易体痴呆中更是下降了惊人的74%。

离婚和丧偶者同样在这两种痴呆的风险中显示出显著优势。

相比之下,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在不同婚姻状态间则无显著差异。

面对这一颇具反转意义的结果,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其一,已婚人士更容易“早诊断”痴呆症。

配偶在日常生活中对对方的监控,使得轻微认知障碍更早被发现和诊断;

而未婚者可能因为缺乏这样的陪伴,症状出现时才被医疗介入,导致未婚群体的发病时间被“延后”,从而看似风险更低。

数据也支持这一点:丧偶组确诊时的平均年龄高达85.6岁,远超过已婚组的77.4岁。

另一种解释则聚焦婚姻质量。

并非所有婚姻都是幸福的避风港,长期处于压力和不满中的婚姻可能成为慢性应激源,伤害认知健康。

反而离婚或丧偶后摆脱了这些压力,部分人可能获得认知上的保护。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婚姻状态对痴呆风险的影响并非单纯的“有伴更好”或“单身更坏”,而是复杂且多维的。

未来,除了关注是否婚姻,人们更应重视婚姻质量和社会支持系统对认知健康的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早期识别和干预认知障碍仍需更全面的社会和医疗体系支持,避免因“诊断延迟”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DOI: 10.1002/alz.7007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202, encodeId=e83022e02027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8b3e12051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痴呆#</a> <a href='/topic/show?id=1e16e8556f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婚#</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1205, encryptionId=18b3e120514, topicName=痴呆), TopicDto(id=78556, encryptionId=1e16e8556f0, topicName=结婚)],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n 20 17:12:41 CST 2025, time=2025-06-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一药双效!JAMA超10万人研究发现,疱疹疫苗可能帮你远离痴呆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一项准实验(quasi-experiment)研究结果,表明有资格参与国家接种计划的人群随访7.4年内被新诊断为痴呆的风险显著降低了1.8%。

血浆生物标志物在痴呆诊断和预测中的对比

作者使用了巴西痴呆队列长达4.7年的随访临床数据,评估了各种血浆生物标记物的诊断性能,并最终证实了血浆pTau217作为CSF分析诊断AD和确定淀粉样蛋白状态可替代方法的潜力。

Nature Medicine:未控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与全因痴呆的关联,一项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评估的整群随机试验

该研究是全球首个发现降压显著减少全因痴呆风险的随机对照研究,对高血压防治及减轻全球痴呆疾病负担具有深远意义。

降压多重获益,痴呆风险显著降低15%!孙英贤教授团队研究发表于《自然-医学》

《自然-医学》发表的CRHCP-3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以<130/80mmHg为降压目标治疗48个月,可降低15%痴呆风险、16%认知障碍风险,安全性良好,为痴呆预防提供新依据。

JAHA: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关系

痴呆症是全球第七大死因,对老年人构成重大健康风险。这些结果强调了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综合征与认知能力下降或痴呆发生率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Alzheimer’s & Dementia: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在认知障碍和痴呆中的作用

PFAS可能通过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间接增加痴呆风险,动物实验显示其可穿过血脑屏障并引发神经炎症。PFAS VascCog纵向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队列分析验证这一假设,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Eur Heart J:收缩压变异性的动态变化,对心血管、肾脏健康及死亡率影响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SBPV的增加与CVD、CKD和总死亡率的增加有关。这些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告知在临床实践中管理SBPV的重要性。

Eur Heart J-Card Pha: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心力衰竭患者痴呆风险的关系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是一种联合使用沙库巴曲和缬沙坦的治疗方法,尽管可能存在生物学机制,但在HF患者中未观察到沙库巴曲和缬沙坦片与痴呆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评估和管理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管理是临床难点,加拿大指南强调评估与分层干预。抗精神病药需谨慎使用,非药物干预为主,多学科协作及照护者支持是关键,RE-AIM/PRISM 框架可助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