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卢煜明院士最新成果:基于片段组学的液体活检方法可改善鼻咽癌风险预测

2025-03-11 测序中国 测序中国 发表于陕西省

卢煜明团队研究评估血浆 EBV DNA 片段组学在鼻咽癌筛查价值。发现其有独特特征,综合片段组学和定量分析可增强风险预测,阳性者第二轮患癌相对风险是阴性者 87.1 倍,有望优化筛查方案。

鼻咽癌与EB病毒(EBV)密切相关。血浆中癌源性EBV DNA是一种有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癌症检测、预后和监测。目前,基于突变、甲基化和片段组学的不同ctDNA分析方法已在不同癌症阶段的检测中进行了探索和评估但研究ctDNA分析是否可以在癌症筛查环境中带来积极的临床影响同样重要。鼻咽癌为探讨该问题的临床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文章“Fragmentomics profil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enhance prediction of futur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评估了血浆EBV DNA片段组学分析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前瞻性队列中,研究团队分析了PCR检测EBV DNA阳性受试者的第一轮筛查血液样本,发现在第二轮筛查中发展为鼻咽癌的患者表现出独特的单核小体大小模式、鼻咽癌相关的末端基序(特别是CC基序缺失)和甲基化异常FRAGMA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这些异常片段组学特征和较高EBV DNA数量的受试者在第二轮筛查发生鼻咽癌的相对风险是PCR检测EBV DNA阴性受试者的87.1倍。该研究表明,血浆EBV DNA段组学分析可以预测鼻咽癌未来风险

图片

研究亮点

  • 发现血浆EBV DNA存在与鼻咽癌相关的片段组学特征;

  • 血浆EBV DNA片段组学和定量分析可增强鼻咽癌风险预测;

  • EBV DNA阳性受试者第二轮筛查发生鼻咽癌的相对风险是阴性受试者的87.1

研究内容及结果

2013年至2016,研究团队招募了20174名无症状男性受试者40-62)纳前瞻性筛查队列,使用实时PCR检测EBV DNA。经过第一轮筛查,发现了34鼻咽癌患者。43个月后,使用相同的PCR筛查方案进行了第二轮筛查(排除34例鼻咽癌病例),发现了24例鼻咽癌患者。研究重点关注了第一轮血浆EBV DNA结果短暂阳性和持续阳性的受试者,并评估了在第二轮中被/不被识别为鼻咽癌个体的第一轮血液样本EBV DNA分子的定量和片段组学特征,包括大小、末端基序和基于片段组学的甲基化分析(FRAGMA分析)。

图片

1. 研究队列和受试者选择

研究团队分析了参加第二轮筛查的所有17,838名受试者的第一轮血浆EBV DNA结果。第一轮筛选中,血浆EBV DNA短暂阳性677例,持续阳性237其中包括7名受试者(3名短暂阳性,4名持续阳性),他们随后在第二轮中被确诊鼻咽癌(图1

研究团队还利用靶向测序分析了在第二轮筛查中会/不会发现鼻咽癌受试者之间血浆EBV DNA水平是否存在定量差异。数据显示,第二轮筛查中鉴定出鼻咽癌7名受试者中,EBV DNA占靶DNA片段总数的中位数比例显著高于短暂阳性或持续阳性的非鼻咽癌受试者(图2)。

图片

2. 利用靶向测序进行第二轮筛查受试者血浆EBV DNA的定量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V DNA呈单核体大小模式,峰值频率约为160 bp,而无鼻咽癌的人群中不存在这种特征。因此,研究人员对第二轮筛查的鼻咽癌受试者、短暂阳性和持续阳性的非鼻咽癌受试者血浆EBV DNA片段大小分布进行了探讨(3

对于在第二轮筛查中发现鼻咽癌的受试者,其第一轮血液样本的血浆EBV DNA具有单核小体大小模式。相比之下,未识别鼻咽癌受试者的血浆EBV DNA没有类似的大小分布模式。对于片段大小差异分析,第二轮确诊鼻咽癌的7名受试者血液样本的EBV DNA大小比(中位数)显著低于短暂阳性、持续阳性的非鼻咽癌受试者样本此外,研究团队还使用ONT的长读测序进一步分析血浆EBV DNA分子,发现大多数EBV DNA是小于200 bp的短DNA片段,小部分DNA片段长度大于500 bp最长的1,665 bp提示鼻咽癌患者血浆中存在较长的EBV DNA片段。

图片

3. 血浆EBV DNA的大小分析

对于另一个片段组学生物标志物血浆EBV DNA的末端基序的分析显示,鼻咽癌组和非鼻咽癌组之间的末端基序存在显著差异。探索数据集分析发现,8个端基序(TTATGTTCCTTGAATA)在鼻咽癌样本中显示出较高的比例,被归类为“鼻咽癌富集端基序”;2个末端基序(CCGG)在鼻咽癌样本中的比例较低,被归类为“鼻咽癌耗尽末端基序”。研究团队基于此提出一个指标,即鼻咽癌相关EBV DNA末端基序得分,定义为血浆EBV DNA中鼻咽癌富集末端基序比例与鼻咽癌缺乏末端基序比例的相对比率。基于此,第二轮筛查识别的7名鼻咽癌受试者的鼻咽癌相关EBV DNA末端基序得分中位数显著高于非鼻咽癌受试者,包括短暂阳性或持续阳性非鼻咽癌受试者。(图4)

图片

4. 血浆EBV DNA的末端基序分析

FRAGMA分析是卢煜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一种全新早筛技术,在不使用亚硫酸盐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片段组学的基序切割模式来推断cfDNA的甲基化状态。该研究利用FRAGMA方法发现在鼻咽癌患者中,血浆EBV DNA高甲基化CpG位点的CGN/NCG基序比率显著高于低甲基化CpG位点的基序比率(图5A),表明分析CGNNCG基序比率可用于推断血浆EBV DNA的甲基化。

分析显示,当前队列中第二轮筛查的7例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调整后的中位数CGN/NCG基序比值显著高于暂时阳性或持续阳性非鼻咽癌受试者(图5B)。在第二轮发现鼻咽癌患者的第一轮血液样本中,血浆EBV DNA的高调整的CGN/NCG基序比率表明,他们的甲基化谱与已建立的鼻咽癌患者相似。

图片

5.FRAGMA分析血浆EBV DNA的基于片段化的甲基化状态

上述分析表明,鼻咽癌受试者血浆EBV DNA未筛查出鼻咽癌的受试者存在截然不同的分子特征,包括数量、大小、末端基序和甲基化状态FRAGMA分析),因此这些特征在第二轮筛查中能够区分鼻咽癌患者与非鼻咽癌患者。研究团队进一步模拟了整个筛查队列中纳入该分子分析进行风险预测的性能,发现与PCR检测EBV DNA阴性的个体相比,血浆EBV DNA在数量、大小、末端基序和FRAGMA分析方面具有相关分子特征的受试者发生鼻咽癌的相对风险为87.1倍。值得注意的是,通过PCR单时间点检测结合血浆EBV DNA分子分析,风险预测性能提高了10倍以上(即7.6倍)。

表1.不同EBV DNA分子特征受试者的鼻咽癌发展相对风险

图片

结 语

该研究表明,血浆EBV DNA的独特片段组学特征存在于没有立即可识别的鼻咽癌但未来可能发展为鼻咽癌的高风险个体中。研究团队提出的血浆EBV DNA分子分析将影响鼻咽癌筛查方案,进一步提高癌症的风险预测性能。这种早期发现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效益,使筛查发现的早期鼻咽癌患者获得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

论文原文:

W.K. Jacky Lam, Guannan Kang, Charles M.L. Chan, et al.Fragmentomics profil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enhance prediction of futur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ncer Cell, 6 March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2.00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517, encodeId=2a6b225551e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3f9103423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鼻咽癌#</a> <a href='/topic/show?id=b9f91249896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片段组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989, encryptionId=b9f912498969, topicName=片段组学), TopicDto(id=103423, encryptionId=c3f910342343, topicName=鼻咽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r 10 21:39:07 CST 2025, time=2025-03-1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10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Nat Commun:中山大学贝锦新团队揭示了与鼻咽癌肿瘤进展和免疫治疗反应相关的三级淋巴结构

该研究揭示了三级淋巴结构相关细胞特征与预后和PD-1阻断反应相关,为癌症治疗策略提供见解。

权威解读!中肿马骏院士领衔中国研究登顶CA,92%鼻咽癌患者3年无局部区域复发或死亡

该研究结果显示,诱导化疗后仅照射化疗后肿瘤范围的疗效不劣于传统放疗,该方案可使患者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高达91.5%,并显著降低毒副作用,大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读书报告 | CONTINUUM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诱导-同步放化疗治疗中国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3 期临床试验

为了探究信迪利单抗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马骏教授团队开展了这项由中国9所医院参与的3期临床试验。

读书报告 |EP-SEASON研究:治疗中循环肿瘤DNA作为鼻咽癌患者实时动态风险监测的生物标记物

以鼻咽癌为模型,这项EP-SEASON研究前瞻性地揭示了纵向治疗中ctDNA的独特特征,并为ctDNA在实时风险监测和指导基于风险的治疗调整癌症患者个体化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证据。

Cancer Commun:谢丛华/周亚娟合作研究揭示靶向EBV+鼻咽癌中的LMP1-ALIX轴可抑制免疫抑制sEVs分泌

该研究揭示了LMP1与ALIX和PD-L1相互作用形成三分子复合物的机制,促进PD-L1加载到ALIX依赖的sEV分泌途径中,最终抑制鼻咽癌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突出了鼻咽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和预后标志。

Lancet Oncol |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铂类耐药鼻咽癌:疗效显著优于单药治疗

该研究旨在对比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方案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在鼻咽癌中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铂类耐药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比帕博利珠单药治疗更有效。

读书报告 | CONTINUUM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同步诱导放化疗治疗中国局部晚期鼻咽癌的3 期临床试验

为了探究信迪利单抗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CONTINUUM研究是由中国九所医院参与的3期临床试验。

预测鼻咽癌3年远处转移无生存率

预测鼻咽癌3年远处转移无生存率

European Radiology:T1rho成像在鼻咽癌治疗反应评估中的应用

现阶段,需要对放疗或放化疗(CRT)治疗的癌症进行研究。鼻咽癌(NPC)就是其中之一。NPC癌症是常见的头颈部癌症,晚期或肿瘤体积较大的主要治疗方法是CRT,其不良预后与高间质含量有关。

EANM 2024 | 中国之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对头评估18F-FDG和68Ga-FAPI PET/CT在监测EB病毒相关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中的应用

68Ga-FAPI PET/CT在检测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EBV-DNA、增强MRI/CT及18F-FDG PET/CT,可作为EB病毒相关鼻咽癌患者的一种准确、可靠且可重复的监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