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麻醉医生都在干什么?是不是每天都在看手机?

2025-03-06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陕西省

麻醉医生并非闲职,术前评估风险、选择麻醉方式,术中监控生命体征并应急处理,术后负责复苏、镇痛和随访。其工作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大幅降低麻醉相关死亡率。

一台手术中,主刀医生在聚精会神地操作器械,护士们忙前忙后传递工具,而麻醉医生却坐在角落里,偶尔低头看手机……这一幕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麻醉医生是不是很闲?他们的工作就是打一针麻药吗?”

但事实恰恰相反: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最“隐秘”的守护者,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那些看似“看手机”的瞬间,背后藏着无数普通人看不到的惊心动魄。

麻醉医生的工作,从手术前就开始了:

许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任务只是“让患者睡着”,但实际上,手术前48小时,他们的工作已经启动:

1. 术前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检查报告(如心肺功能、过敏史),评估麻醉风险,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高血压患者如何避免术中血压骤降?长期吸烟者如何应对气管插管后的并发症?

2. 麻醉方式选择:

是全身麻醉、半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选择哪种药物组合?这需要结合手术类型、患者体质和主刀医生的需求综合判断。

3. 与患者沟通:

安抚患者焦虑情绪,告知麻醉流程和注意事项,甚至需要预判患者隐瞒的病史(如偷偷停用降压药、饮酒习惯等)。

如果术前评估失误,可能导致麻醉中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恶性高热(死亡率高达80%)等致命风险。

这个过程,无论麻醉医生几点下班,都要在手术前一天完成。很多情况,麻醉医生回家的时候已经披星戴月。

手术中:麻醉医生是“生命体征的调控医师”

当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麻醉医生的工作才真正进入高潮——麻醉医生需要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在几秒内做出应急反应:

1. 麻醉诱导期:精准控制“入睡”过程

通过静脉药物让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同时维持气道通畅,避免缺氧。

插管时需在30秒内完成气管导管放置,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喉痉挛、牙齿损伤甚至窒息。

2. 术中维持期:动态平衡“生命参数”

实时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呼吸频率、体温、脑电双频指数(BIS)等10多项数据,一旦异常立即处理。

调控药物: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如切皮、缝合)、出血量、患者反应,随时调整麻醉药、镇痛药、肌松药的剂量。

应对突发:

血压骤降→快速补液或使用升压药;

心跳过缓→注射阿托品、其他药物或其他方式;

大出血→协调输血并维持循环稳定……

3. 你以为的“看手机”,可能是“救命操作”

麻醉医生面前的多功能监护仪连接着患者的生命数据,而他们手中的手机或平板可能是:

记录麻醉单(要求的详细用药、体征数据);

随着信息化发展,可以使用专业APP计算药物剂量、输血量;

查阅患者最新检查报告或文献指南。

案例:2018年某三甲医院记录显示,一台直肠癌手术中患者突发室颤,麻醉医生在15秒内完成除颤和药物抢救,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手术后:麻醉医生的责任并未结束

当手术缝合结束,主刀医生可以离开时,麻醉医生还要:

1. 复苏管理:

逐步减少麻醉药物,确保患者安全苏醒,避免躁动、呕吐或呼吸抑制。

2. 实施镇痛方案:

根据手术创伤程度,制定术后镇痛计划(如静脉泵、神经阻滞),减少患者痛苦。

3. 随访追踪:

术后24-72小时内访视患者,排查麻醉相关并发症(如头痛、恶心或者其他并发症)。

为什么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数据说话:

据《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报告》,近30年我国麻醉相关死亡率从1/5000降至1/20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背后是麻醉医生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麻醉医生的工作,事实上已经赢得大部分外科医生认可:

许多外科医生直言:“敢做大手术,是因为背后有可靠的麻醉团队。”

无影灯下的“隐形守护者”

一台成功的手术,不仅需要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更离不开麻醉医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全程护航”。麻醉医生像一名高度警惕的飞行员,尽管大部分时间飞机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但一旦遭遇气流,必须在几秒内做出正确反应。

请记住:当你看到麻醉医生“低头看手机”时,他们很可能正在研究怎么更好的提高麻醉质量以及保障患者安全。

换句话说,麻醉医生看似很闲的时候,患者是安全的。如果麻醉医生忙起来,其他所有人都会紧张!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892, encodeId=79cb22548928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de6689203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体征#</a> <a href='/topic/show?id=2d4b54521d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手术麻醉#</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4521, encryptionId=2d4b54521d2, topicName=手术麻醉), TopicDto(id=68920, encryptionId=5de66892039, topicName=生命体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r 06 17:12:09 CST 2025, time=2025-03-0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06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Crit Care:重症监护病房生命体征昼夜节律的意义

ICU患者入住期间生命体征的昼夜节律仍然存在,但对这些节律的定量评估可能会为ICU患者提供预后信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护士测量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观察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且操作中断和离开床旁准备操作的过程影响相当大,因此改变评估频率的建议可能会对护士的工作量产生重大影响。

新冠感染诊疗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常累及呼吸系统,还可能累及心血管、消化道、肾脏、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或系统。因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充足的相关实验室生化、血凝检查,针对多器官进行综合性的诊疗。

基层医生碰到胸痛患者怎么处理?

很多人认为“胸痛”是件可怕的事,可怕之处不只是在“痛”,还在于无法准确识别病因,从而耽误了救治。

首次针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欧洲指南公布

第一个针对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患者的欧洲指南发表在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急性心力衰竭相比心脏病的死亡风险更高,只有一半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出院3年后还生存。 ACCA主席Christian Mueller教授认为,急性心衰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病的死亡风险更高,这是一个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最近公布的这项针对急性心衰的欧洲指南则是研究人员前进的一大步。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慢性

J Gen Intern Med:生命体征不稳定,你敢让他出院吗?

背景:出院时生命体征稳不稳定,可能是评估能否出院,以及出院准备和安全性的临床客观指标;那么出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和出院后的结果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方法:使用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对2009–2010年间在6家医院住院的成年人(≥18岁)进行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在出院24小时内评估温度、心率、血压、呼吸速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主要结局为出院后30天内的死亡或非计划再入院。结果:研究纳入了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