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中医理论融入现代医学的切入角度和建模
2025-02-13 郭瑞萍 网络 发表于陕西省
本文通过创立中医理论新的病因统一属性、元阳元阴属性、建立气遂系统、血络系统、水遂系统,并重新赋予督脉、任脉新的生理属性的切入角度和建模,以图突破中西相融难点,不足之处难以避免。
摘要
本文通过创建中医的病因统一属性,气遂系统、血络系统、水遂系统,并重新赋予元阳、元阴、督脉、任脉新的生理功能,以密切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淋巴循环系统、生理病理学、解剖学的联系,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检验创新理论,从而达到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认知的部分融合,提升了中医理论的与时俱进性,为临床运用、经典研究提供了更好途径。
关键词:
病因统一属性 元阳元阴属性 气遂系统 血络系统 水遂系统 督脉 任脉
1.病因统一属性的意义
1.1中医学包含的病因诸多而复杂,虽与现代医学认知存在着一定关联性但并不紧密。建立与现代医学紧密性联系是时代的要求,需要新的理论支撑,而病因统一属性是建立紧密联系性的核心。人体内外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群【1】,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受到影响即可导致身体功能失调和疾病。研究证实微生物群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疾病、糖尿病、IBD、脑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肝脏疾病有关。基于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有“菌粒阴阳学说【2】”,但仍无法突破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隔阂。从阴阳学分析,人所处的环境是静态的,属性为‘阴’,人体相对属性为‘阳’;微生物在人体内相对性静态的,属性为‘阴’,人的机能活动是相对动态的是为‘阳’,从而明确了微生物属于阴或阴寒类致病因素,构建了有阴阳学说支持的病因统一模型,为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间的紧密联系架起互通的桥梁。
1.2现代中医病因病性病位概念定义【3】存在逻辑结构不清,范畴呈现缩窄或泛化特征 , 制约了中医病因病性病位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 这种差异的缩小在建立中医病因统一属性后成为可能。在‘阴’或‘阴寒’的中医统一病因下,微生物病因可概括为阴寒之毒,利用现代诊查技术可明确病变部位,对于病性可直接判断为轻、中、重、传染、非传染等。如上呼吸道感染的咽部红肿,可明确病因为阴寒毒痹,病位为咽、扁桃体、咽喉壁、悬雍垂等;如乙型肝炎,肝肿大,可判定为阴寒内阻,病因为阴寒之毒,病位为肝脏。人的生命期都是机体机能活动所完成的,任何阻碍人体机能活动的有害因素都属于‘阴’或‘阴寒’或‘阴毒’的性质,这种病因统一属性摸型的构建,是拓展并融入现代科技的必由之路。
1.3《神农本草经》中‘去寒热’的药物多达106种,可见药物多具有双向调节或治疗作用,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等。在统一病因属性后,去寒热,即为去除阴寒之毒,去除阴寒之毒阻痹后所致的气、血、水运行失常后的状态。去除热,即是纠正阴寒之毒痹阻后所致清气受阻、血行迟缓、水代谢障碍等所致的发热或自觉发热现象。《伤寒论》经典中实录方剂112方。其中寒热并用者达53方,占47.32%。其寒热并用既有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与大苦大寒的黄芩、黄连相配;又有辛温之桂枝与辛凉之葛根相伍等。现代药理证明中药的药理及治疗作用复杂,双向靶向[4]作用明显,针对阴寒属性的微生物效应显著,临床中合理采纳中药现代药理成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建立病因统一属性更能适应中药前沿研究步伐。
2、元阳元阴的临床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博采各家观点,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中医理论认为元阳元阴潜藏于肾和脑,难以获得现代医学证明。“生之本,本于阴阳”,为重新定义元阳、元阴提供了经典证据,其明确了元阳元阴是蕴化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阳量相对多的男性产生精子,元阴量相对多的女性产生卵子,而精子、卵子皆依赖生命体内元阳和元阴的蕴化成型。精子卵子结合后经过母体中元阳元阴的蕴化,形成元阳元阴精卵结合体在子宫着床,由血液等不断滋养,元阳元阴结合体继续蕴化出生命体需要的各种器官、组织等,最后发育成具有独立性别且相对完整的新生命体,新生命体中的元阳元阴结合体继续蕴化发育完善生命体所有结构、组织、器官等功能后,元阳元阴从结合体中分离,形成元阳元阴复合体,藏匿于骨髓中,完成了蕴化生命体的使命。故,“生之本,本于阴阳”。元阳元阴复合体并非属于对立的两个不同物理属性,是都具有机能活动的阳热物质属性的两个催化体,故元阳元阴都具备着‘阳’的生理属性。元阳元阴复合体在骨髓中不断蕴化新的血液细胞,并可按照生命体的功能所需随血络系统流向全身各处组织,直接参与催化蕴化作用。人体感染阴寒之毒后,阴寒之毒可铺获或诱导元阴元阳,形成元阴元阳阴寒体,促使元阴元阳由复合体突变成结合体,突变的结合体与阴寒之毒紧密结合,形成了蕴化异生物质的基础,这种异生物质可以是肿瘤、囊肿、结节、结核、变异细胞、癌细胞等。传统中医中针对异常生长的组织常用具有一定毒性药物进行干预。刘彦飞的【5】对恶性肿瘤病人实施有毒中药和常规中药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可说明对恶性肿瘤病人实施有毒中药治疗,更能增加治疗效果,间接证明了有毒药物对元阳元阴阴寒体具有明确的靶向治疗作用。元阴元阳学说是中医学构架的基石,重新构建元阴元阳的生理病理模型,必将为中西医理论的进一步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气遂系统的建模基础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3.1现代医学中肺脏是人体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承载着呼吸调节功能、免疫功能、肺循环功能、造血功能等重要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及朝百脉而主治节,肺与大肠相表里。吕玉宝【6】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肺不仅是体内的一个总滤器,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内分泌'代谢及免疫机能的器官;李 磊【7】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Alexander Flügel和Francesca Odoardi在Nature发表原著论文,揭示了肺脑轴【8】的存在;现代研究脑肠轴【9】: 肠道和大脑间的多种交流机制。此外,肠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和神经肽可以进入体循环,并到达中枢神经系统(CNS)。
3.2由以上研究可知,中医理论中肺的生理功能与现代研究肺的新生理功能有诸多切合点,建立中医的气遂系统模型已水到渠成。人出生后即开始了肺呼吸功能,同时启动了人体气遂系统的运行活动。肺脏吸入自然界气体后,肺合成清寒(含氧)之气,呼出体内浊热(二氧化碳)之气,清寒之气经气遂系统的路径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为各组织提供氧合作用,濡润、保护和推动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气遂中运行的清寒之气还具有约束血络 、水液、淋巴液、递质等窍孔的开放与关闭。清寒之气在肺内气遂和肺泡中弥散,为浊阳之血(静脉血)补充气精(氧气),同时降低或防止浊阳或纯阳之血温度过高损伤肺脏;肺的清寒之气与血络水遂伴行汇聚到肺体中上段,上行气遂经颈项两侧与血络水遂相伴行入出于脑和两耳,前行气遂与血络水遂伴行入出于口咽鼻眼和两上肢,向下与从肺体中段经心脏的气遂汇聚经任脉下行入于腹腔组织器官分布于二阴及下肢;肺的清寒之气在咽部、上腹部、下腹部的任脉路径上分别构建了上次中枢、中次中枢、下次中枢,以感应、管理、协调各区域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并将这种感应通过神经纤维经次中枢反馈传输于脑,在脑传出神经的指令下协同神经调整组织器官功能;肺的清寒之气通过气遂不断为元阳元阴复合体提供气精(氧),使该复合体的功能运行充分获得保障;气遂广泛分布和运行在全身各处组织器官,在与血络、水遂、淋巴、神经伴行过程中起到补充、濡润、约束和感知生理状态作用,在各管腔有控制血络、水遂出入遂孔或窍道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10】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证实任脉存在着次中枢的可能性。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可见肺产生的清寒之气是人体机能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而气遂系统的建立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重清寒之气的作用,保护和舒畅清寒之气,使之不被阻塞,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4、血络系统的建模与现代医学血液循环系统的融合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脉络运行血液,经络运行经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在血液循行方向上:脉为血之府,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脉络【11】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脉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中医理论的血液循环与现代医学的认知已十分接近,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血络系统就是试图更为确切的融入现代医学而建模。人体血液源于心而终归于心,心受脑府和诸脏腑器官组织的清气感应后的需求影响而产生対血络血流量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功能由目标组织器官中的清寒之气感应,通过神经反馈到脑,脑的传出神经调节心泵射血,心泵将氧合后的血液经左心室、主动脉等动脉路径分布到全身濡养各组织器官,故称其为‘纯阳之血’,濡养后的血液经各级静脉路径经上下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故称其为“浊阳之血”,浊阳之血经右心室泵入肺脏,血液在肺脏进行氧合作用,或称之为补充气精。在整个血液的运行路径中气遂、水遂始终与之相伴性,这样就防止了血液的过热、过寒、缺氧、缺水、滞缓、浓缩、血液外溢等发生,故中医理论强调“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另一方面机体组织完成代谢后的血液(浊阳之血),经微小血络之窍在清寒之气的推动下不断汇集并向肾脏移动,经肾小球回收有益的物质后再重新汇入静脉血络,浊阳血液中废弃的、无用的、多余的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后变为尿液。另外,胃肠营养物质的吸收入血也是清寒之气在胃肠道控制血络之窍道的开放和关闭完成的。所以,气遂系统、水遂系统、血络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运营机制,互相协调配合不可或缺。
5、水遂遂系统的建模基础与现代医学理论的互融
现代医学认为水是小分子物质,同时又属于非极性的物质,饮水后20分钟内,水即可经过胃肠道直接对水进行吸收,而食物进入消化道被分解后在肠道内被吸收入血。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成年人体重的60%-70%,血液中、肌肉、肺、大脑等器官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分。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需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的”。“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书·肿胀》)。张宁等【12】AQPs的发现可能是合理解释中医学水、津液、水病和水液代谢过程的证据。中医理论认为三焦不仅是通行津液的“水道”,还是“原气之别使”、通行诸气的“气道”。现代医学研究【13】淋巴系统在体内广泛分布与中医的三焦系统有相似之出,正由于水是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水是脑组织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细胞等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中医理论中三焦、肺、脾、肾等与水、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人体独特的水遂系统模型就有重要的意义。肺的清寒之气(清气)在接受组织器官水的需求后将感知冲动通过刺激传入神经上传于脑,脑的下传神经指令到达胃肠靶器官后,通过清气感知推动胃肠运动并开启胃肠内壁上的水遂窍道,使水进入水遂即可称之为“阳水”或“纯水”,当组织器官的水需求终止后,则清气关闭水遂的进入窍道;水从胃肠壁水窍进入水遂系统,水遂系统与血络、气遂、淋巴、神经等相伴行,通过水遂腔道上的遂孔在清气的感知和约束下为血络、淋巴补充不足的体液,并为神经的传导运行提供营养;水通过水遂分布到全身组织,由清气约束而释放,故“气虚则水寒、气虚则水溢”,水濡润组织器官及管腔,在阴寒之毒的干扰下,清气运行受阻,约束水遂窍孔失常,可形成水的代谢或更新异常,管腔或组织器官的分泌物增加或减少,导致组织或脏器的水肿或萎缩;水遂之水受阴寒干扰而停止代谢或更新时,水成为“阴水”或“浊水”,浊水失去了补充、濡润、降温等作用,形成水的病理产物而致病,纯水代谢后经呼吸道、血络、淋巴等系统排出或回收。所以,水遂系统的建模继承了传统医学理念,又融通了现代医学认知和研究进展。
6、督脉、任脉的建模与现代医学理论互融的路径
颈项是连接脑与躯体的枢机,是气遂、血络、水遂、神经、淋巴、督脉、任脉的通行通路。督脉路径与脑府脊髓肾脏密切相关,任脉路径与头面咽胸部腹部脏器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认为任脉上循脊里、督脉少腹直上,建构了任督脉的基础理论,任脉能调节全身阴经之气,有主持月经、妊养胞胎的作用;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之气,有主司生殖的作用。说明任督二脉都含有气的成分,至于任脉、督脉的运行方向问题尚未得到证实,因此赋予督脉任脉的新的功能和运行方式存在着可能性,为建立可与现代医学理论相融合的模型提供了可能。任督二脉的运行依赖于肺呼吸即肺清寒之气的推动,即呼气时任督脉向上运行,呼气时则二者向下运行,这种运行方式促进了气血水的不断重新分配和代谢更替,舒缓了组织器官机能的紧张度,改善了脑血流的供应及躯体血液流量;督脉联络着脑府、脑脊液、脊神经,与腹内任脉相交;任脉路径上肺的清寒之气分别构建了上次中枢、中次中枢、下次中枢,以感应、管理、协调各区域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并将这种感应通过神经纤维经次中枢反馈传输于脑,在脑传出神经的指令下协同神经调整组织器官功能;督脉任脉都有与之伴行的气遂、血络、水遂,以维护二脉的正常功能;督脉调节运行脑脊液即称之为“纯阳之液”,温煦脊柱、肺、心、及腹内脏器,同时督脉接受心阳的温煦,使之督脉不寒,督脉入腹后与任脉相交,温煦任脉运行的清寒之气;督脉向下运行时主管下肢机能,任脉向上运行时主管上肢机能;任脉督脉交汇于两肾维护肾的回吸收的功能,任脉运行的清寒之气使肾不过热,督脉运行的纯阳之液使其不过寒。研究证明督脉通与脑【14】并提出有关的假设;现代研究还表明在人体内存在以督脉为中心的心脑肾轴【15】。所以,对督脉、任脉的新诠释既符合传统中医学理论,也可与现代医学研究相呼应,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
研究方法与病例应用:
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运用中医创新理论通过现实病例对病因、气遂、水遂、血络等新说予以检验。
1. 卫*杰,男,58岁,2024年7月5日初诊;病史:反复发作性皮肤红色斑丘疹伴骚痒和划痕半年,服抗过敏药可缓解,多汗,其余体征未发现明显异常。脉象:肺、心脉浮,心脉按之空虚。中医辩证:外感风邪、心血不足。创新中医病机分析:阴寒之毒侵入皮肤肌肉水遂,清气失畅,水遂之水更新受阻,浊水积留;血络受阻,浊阳之血热盛回逆心包,心脏新血补充不足。处方:旋复花15g降逆开结,生地15g通畅清寒之气,黄连8g解阴毒降浊热,炙甘草15g解毒清热,陈皮15g更新陈水,生姜20g温运清气,阿胶25g(洋化)补充新血。疗效:服5剂后痊愈未再发。
2.雷*花,女,71岁,2024年6月18日初诊;病史:腰背部多发带状样疱疹伴反复刺痛2天,小便频少,下肢中度水肿伴发软.脉诊:心脉涩,肝脉弱,脾脉细。中医辩证:热毒型。创新中医病机分析:阴寒之毒侵袭皮肤肌
肉水遂,清气失畅,水遂之水更新受阻,浊水积留;血络受阻,浊阳之血热盛回逆心包,心脏新血补充不足。处方:旋复花15g降逆开结,生地15g通畅清寒之气,黄连8g解阴毒降浊热,炙甘草15g解毒清热,陈皮15g更新陈水,生姜20g温运清气,阿胶25g(洋化)补充新血。疗效:服5剂后痊愈未再发。
2.雷*花,女,71岁,2024年6月18日初诊;病史:腰背部多发带状样疱疹伴反复刺痛2天,小便频少,下肢中度水肿伴发软.脉诊:心脉涩,肝脉弱,脾脉细。中医辩证:热毒型。创新中医病机分析:阴寒之毒侵袭皮肤肌肉水遂、血络,血络夹毒,肝心脾清气阻滞,水遂陈水积留。处方:炮附子12g:温督阳心阳、去除阴寒;生地25g:补通清寒之气;黄芩黄连各15g:解水遂血络之阴毒;陈皮15g:去水遂陈水;苍术15g:去水遂阴毒;白芍15g:通肝脾枢机清气;炙甘草15g:解毒清血热;阿胶20g:补新血去阴毒。疗效:服3剂后病愈。
3.0雷*霞,女,56岁,2024年12月5日初诊;病史:反复发作性休息时心前区阵发性隐痛伴气短、心慌一个月,咽部不适、鼻孔痛疼一周,发现左手背色素沉着3天求诊。心电、B超无明显异常,肝功:转氨酶升高(数据不详)。脉诊:气、血、肺、胸、脾、胃脉虚弱,心脉紧;中医辩证:气血双亏,风热上扰;创新中医病机分析:清气不足,血络血虚,阴寒内阻于肺、脾、胃、肝、心、鼻腔、咽。病机:阴毒内阻、任脉清气不通,气血双虚;处方:当归20g补血,人参15g补清气,干姜15g去阴寒,陈皮15g通利水遂,连翘15g去上焦阴毒,桔梗15g、杏仁15g去胸府清气痹阻,生石膏30g提补清寒之气,茵陈15g去除肝中阴毒,白芍15g通肝脾枢机清气,山栀15g通达任脉清气,炙甘草15g解血中阴毒。疗效:服药5剂后除色素仍有外,其余症状明显减轻,患者畏惧药苦,未再服药续治。
4.郭**,女,26岁,2025年1月9日初诊:病史:无明显症状,B超:胆囊多发息肉,最大的0.7cm*0.4cm,左乳2点处结节样(5ccm*4.5cm),额面有痤疮来诊;脉诊:气、血、胃、胆、肠、膀胱脉虚弱;肺、心、肝脉紧。中医辩证:气血双亏、血瘀痰阻、阳明湿热;创新中医病机分析:阴寒之毒侵袭胆囊、乳腺,与元阳元阴结核蕴化异生物质,阴寒之毒侵袭肺、心、肝,导致清寒之气运行受阻,心血的输出减缓、肝血的存储量下降。任脉受阴寒侵扰,清气运行阻滞,濡润腹内脏腑功能下降。处方:人参25g补清寒之气,当归20g补血去血中阴寒,桔梗15g、杏仁15g去肺阴寒痹阻,白术25g、干姜15g去胃肠阴寒痹阻,瓜蒌20g、远志15g除心内阴痹,柴胡15g、黄芩15g去肝胆阴痹,陈皮15g、泽泻15g更新水遂之水,山栀15g通任脉清气,炮附子12g温督脉心阳、去阴寒诸痹,生姜15g温运清气,大枣12个增强免疫功能。疗效:服药10剂,无不适,未超声复查,自触左乳包块明显缩小,因近年关,续治中断。
讨论及总结:
中医理论如何与现代医学有力结合,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创立中医理论新的病因统一属性、元阳元阴属性、建立气遂系统、血络系统、水遂系统,并重新赋予督脉、任脉新的生理属性的切入角度和建模,以图突破中西相融难点,不足之处难以避免。从少量的临床研究应用观察到,中医理论确有创新的必要和拥有切入融合现代医学的诸多点面。从具体的实践分析,病因统一属性、元阳元阴属性、气遂系统、血络系统、水遂系统,督脉、任脉属性的新论与建模更容易吸收现代医学发展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石磊,萨基斯·马兹曼尼亚,萨拉·麦克布赖德.微生物引起的健康因素[J].世界科学,2009,(10):14-17.
2.张成岗. 菌粒阴阳学说:基于"人微共生体"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学术思考[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3):11-20,后插2.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3.03.004.
3.何伟.现代中医病因概念问题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239-3241.
4.钱海兵. 中药药理研究之方证药理学研究的思考[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5(3):1-4,17. DOI:10.16588/j.cnki.issn2096-8426.2023.03.001.
4.杨大坚.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08-1709. DOI:10.3969/j.issn.1673-7717.2005.09.086.
6.吕玉宝,段晓虹,董竞成.中医肺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79-1583
7.Lou Z, Zhao H, Lyu G.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of mucosal immune regulation based on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eing interior-exteriorly related"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20 Dec 25;49(6):665-678. Chinese.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2.01. PMID: 33448169; PMCID: PMC8800704.
8.“肺-脑轴”Natue之后,再发Cell:新研究发现肺部和大脑之间的直接的沟通途径,开拓新思路 2024年03月27日 00:12 脑科学世界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3.001
9.Marlene M. Hao和Lincon A. Nature Reviews:2022年肠脑轴研究三大进展 Stamp 2023-01-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5-022-00725-4
10.冷军,郭文,刘会敏,冷笑雪,房晓磊,张晨.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J].康复学 报,2021,31(2):157-161.DOI:10.3724/SP.J.1329.2021.02009.11 .
11.脉络论:中医理论的又一创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2):156-156
12.张宁,刘树民,于栋华,汪娜,李自辉,于卉,赵洪伟.水通道蛋白与中医学水液代谢的 相关性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5):1170-1172
13.李文珍,罗雅雪,黄淑琳,等.三焦实质与淋巴系统的相关性探讨[J].山东中医杂 志,2024,43(11):1196-1202.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4.11.005.
14.刘宏伟,焦雪蕾,刘晶晶,等.基于“督脉通于脑”理论探讨“通督益脑”法的形成及其治疗中医脑病的实践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03):515-518.
15.李晖,赵晓珍.从督脉论治与心-脑-肾轴的思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47-4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