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坏胆固醇”更危险!JACC:290万中国健康体检数据显示,近20%国人血管埋下"隐形炸弹",筛查迫在眉睫!

2025-05-31 梅斯学术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脂蛋白 (a)是被忽视的 “血管隐形杀手”,其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我国近290万体检人群研究显示,Lp (a)>50mg/dL者多种动脉硬化风险显著增加,建议高危人群筛查 Lp (a)。

提到心血管健康,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惕”坏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每年体检的时候也只关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但最新研究发现,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指标可能才是更危险的”血管隐形杀手”——它就是脂蛋白(a)[Lp(a)]。为什么说脂蛋白(a)更危险?它又是什么指标呢?

Lp(a)是一种与“坏胆固醇”(LDL-C)结构相似的颗粒,其血浆浓度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且存在显著种族差异。近年研究证实,Lp(a)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呈明确因果关联,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

是不是很惊讶,怎么又突然冒出来了一个新指标“Lp(a)”?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我国30个省份近290万体检人群中,Lp(a)水平普遍偏高,且其浓度升高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与Lp(a)≤30毫克/分升的人相比,Lp(a)>50毫克/分升的人,患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颈动脉斑块、亚临床脑梗死和冠状动脉钙化的风险分别增加15%、32%、10%和19%。

图片

这项研究纳入2017年至2023年在全国30个省份的健康体检中接受Lp(a)检测的成年人。由于Lp(a)检测结果以毫克/分升(mg/dL)或纳摩尔/升(nmol/L)报告。使用颈动脉、脑部和冠状动脉的影像学检查评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估计了整个研究人群和不同亚人群中Lp(a)升高的比例。使用逻辑回归分析了Lp(a)升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

图片

研究结果

一、研究人群特征及Lpa)水平

共纳入2788206例(mg/dL单位)和167114例(nmol/L单位)参与者。中位年龄为43岁,其中53.6%为男性。分析发现Lp(a)水平在研究人群中呈右偏态分布。在质量单位组中,中位Lp(a)为11.23 mg/dL。在摩尔单位组中,中位Lp(a)为20.00 nmol/L。与男性相比,女性参与者在两个单元中都显示出更高的Lp(a)。具体而言,质量单位组女性的中位 Lp(a)为12.61 mg/dL,男性为 10.10 mg/dL,摩尔单位组为 23.00 nmol/L vs 17.61 nmol/L。

图片

二、整个研究人群和各种亚群中Lpa)升高的患病率

质量单位组中,Lp(a)>30、>50和>70 mg/dL的比例分别为18.67%、8.41%和 4.00%。女性、老年人和患有各种心肾代谢风险因素的人群,Lp(a)升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人群。相反,肥胖、TG升高、HDL-C降低、TG/HDL-C比值升高、糖尿病、高尿酸血症、ALT升高和脂肪肝患者的Lp(a)值较低。

以摩尔单位测量的组中,Lp(a)>75、>125和>175 nmol/L的患病率分别为18.50%、9.76%和5.61%。不同性别、年龄组和亚群中Lp(a)升高的患病率与以质量单位测量的组中的患病率相似。

图片

三、Lpa)升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相比Lp(a)≤30 mg/dL,Lp(a)在30-50 mg/dL的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亚临床脑梗死和冠脉钙化风险分别高出11%、15%、9%和11%,值得注意的是,Lp(a)>50 mg/dL的患者在上述结果中表现出更高的几率(分别为 15%、32%、10%和19%)。此外,Lp(a)升高与冠脉钙化程度及1、2、3个部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且在严重程度和多部位累及时关联更强。这些结果在nmol/L组中相似。

图片

小结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中国人群有着显著的Lp(a)升高疾病负担,强调了在高危人群中优先筛查Lp(a)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人群《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建议在以下人群中检测血清Lp(a)水平:1.ASCVD极高危人群;2.有早发ASCVD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3.直系亲属血清Lp(a) 水平升高>90 mg/dl(200 nmol/L);4.FH或其他遗传性血脂异常;5.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那么,Lp(a)多少算正常呢?结合我国人群的特点,目前将30mg/dL作为Lp(a)的风险增高值。也就是说,Lp(a)的正常值为<30mg/dL。

参考文献:

[1] Man S, Zu Y, Yang X, et al. Prevalence of Elevated Lipoprote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2.9 Million Chinese Adults. J Am Coll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 2025. doi:10.1016/j.jacc.2025.02.032

[2]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 北京心脏学会. 中国循环杂志 2021年12月第36卷第12期(总第282期)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7564, encodeId=7b2c226e5642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60e332832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动脉硬化#</a> <a href='/topic/show?id=4b3610e5740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Lp(a)#</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7574, encryptionId=4b3610e57406, topicName=Lp(a)), TopicDto(id=33283, encryptionId=860e3328328, topicName=动脉硬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01 13:26:03 CST 2025, time=2025-06-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01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2023 AAN| 估计的脉搏波速度与曼哈顿北部研究中的认知成反比

近日,研究表明,动脉硬化在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与具有年龄相关性全身性血管僵硬的非APOE 4携带者相比,具有年龄相关性全身性血管僵硬的APOE 4携带者的认知能力要差得多。

JCEM:舒张压和ACR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在没有明显的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心踝血管指数通常为病理状态。DBP和ACR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僵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

Cardiovasc Diabetol:1型糖尿病患者较高HbA1c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该研究发现HbA1c变异性与动脉硬化之间存在独立于HbA1c均值之间的相关性,这表明在评估1型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多种HbA1c指标。

Hypertension:血压和动脉硬化对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的影响

高血压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血压水平与各种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恶化独立且一致相关。

强化他汀降“坏胆固醇”并可消斑块?动脉硬化有招!权威综述亮点十足

近期发表于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的一项综述基于当前研究,对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总体介绍。

J Rheumatol: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加速动脉硬化的免疫代谢调控机制

SLE中的心血管风险增加不完全是由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所解释,而是与深层的免疫调控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JAHA:儿童虐待与中年妇女动脉硬化的关系

在这些中年妇女中,童年虐待与动脉硬化相关,这一研究结果突出了童年虐待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长期影响。

Cardiovasc Diabetol:1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有关的血糖控制和糖基化参数

当前和平均10年HbA1c所反映的长期血糖暴露是T1D患者动脉硬化的关键预测因素,而与任何短期CGM参数均无相关性。

ATVB:动脉硬化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动脉硬化与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新发心衰高风险呈正相关,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JACC: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揭示短期臭氧暴露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臭氧暴露会降低氧气的可用性,促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从而加剧动脉硬化。这些结果为O3诱导心血管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