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这些方便食品,好吃,但害处不小!

2025-07-09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超加工食品因便捷等特点流行,却含高糖等成分及添加剂,易致依赖,增加心肾等慢性病风险,需控量并优选天然食材。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超加工食品以其便捷、美味和低价迅速占据了人们的餐桌。

这类食品大多由高度加工的成分及多种添加剂制成,虽满足了忙碌生活的需求,却隐藏着难以忽视的健康风险。

它们不仅容易让人“上瘾”,更可能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成为公共健康的新挑战。

超加工食品的“魔力”源于其高糖、高脂、高盐的配比,这些成分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促使多巴胺释放,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从而诱发依赖性。

人工香精、着色剂和乳化剂则在视觉和味觉上大幅提升其吸引力,使食用体验更加丰富,进一步刺激消费欲望。

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降低了成本,超加工食品在超市、便利店随处可见,价格远低于新鲜食材,极大推动了其消费增长。

数据显示,全球超加工食品消费持续上升,中等收入国家年增幅约10%,中国人均摄入量自2012年62克/天激增至2016年的174克/天,增长近三倍。

然而,这种饮食习惯带来的健康隐患日益凸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研究团队在ACC亚洲2025会议上指出,每天摄入100克超加工食品,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癌症及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

这些食品通过血脂异常、肠道菌群失衡、肥胖、系统性炎症、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多重机制,损害人体健康。

盐分过量是超加工食品的“重灾区”,高钠摄入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破坏血管内皮功能,成为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推手。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正是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Exposure to acrylamide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一文表明,丙烯酰胺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

图片

此外,超加工食品包装中的双酚A及亚硫酸盐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也会损伤心肌细胞,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糖分摄入过高同样不容忽视。

高糖食品会迅速提升血糖水平,长期过量摄入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果糖作为超加工食品中的常见成分,其过量摄入不仅提高尿酸水平,还通过促炎和氧化应激伤害肾脏微血管和肾小球。

《The Dietary Fructose:Vitamin C Intake Ratio Is Associated with Hyperuricemia in African-American Adults》研究强调,果糖与维生素C摄入比例的失衡加剧了高尿酸血症,进而影响肾脏健康。

图片

超加工食品中的无机磷酸盐生物利用度高,过量摄入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慢性肾病进展密切相关。

此外,超加工食品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促进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一步推动慢性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超加工食品虽然便利诱人,却潜藏着许多健康隐患。

唯有合理控制摄入量,优先选择新鲜天然食材,保持均衡饮食,才是守护心脏与肾脏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DOI: 10.1016/j.envint.2018.04.047

DOI: 10.1093/jn/nxx05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773, encodeId=a4fd22e27734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d712e965a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健康风险#</a> <a href='/topic/show?id=e0f192e470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超加工食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7965, encryptionId=5d712e965af, topicName=健康风险), TopicDto(id=92747, encryptionId=e0f192e4701, topicName=超加工食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10 10:26:49 CST 2025, time=2025-07-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0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研究发现:和一味追求瘦相比,胖的稳定可能会更好!

研究者分析了来自妇女健康倡议(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数据,涉及54,437名年龄在61到81岁之间的女性。

研究证实:爱吃蛋糕、小甜水,更容易得糖尿病、中风、抑郁症!

最近一项由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科学研究却挑战了这一普遍认知,揭示了食物偏好与健康结果之间复杂的关系。

主编推荐 ‖ 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与感染防控面临的挑战

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感染预防与控制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疗系统的气候韧性,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发现:乱吃这几种维生素,患癌风险会增加27%!

最新研究表明,盲目补充维生素对预防疾病无显著益处,部分过量反增健康风险,仅视黄醇类在皮肤癌防治中具价值。

JAMA Netw Open:美国儿童群体接种COVID-19疫苗后可能的健康风险分析

在对较小儿童进行COVID-19疫苗接种后,需要对可能的健康风险保持警觉

研究发现:大腿粗、屁股大的人,往往会更长寿!

BMJ 发表的大型研究表明,腹部肥胖指标与死亡风险正相关,大腿粗、臀部大的 “梨形身材” 人群死亡风险更低,单一依赖 BMI 评估健康风险不足。

大样本研究发现,在外就餐越多,肿瘤死亡率剧增,且越便宜危害越大

外出就餐成日常但含饮食隐患,研究表明每日至少两餐在外使全因、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率上升,中国调查显示年轻人外出就餐普遍且低收入群体受负面影响大,还阐述原因并指回归家庭烹饪更健康长寿。

一杯茶竟含上亿微塑料!最新研究:微塑料能被肠道吸收,茶包等或成 “致癌、致痴呆帮凶”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研究表明茶包泡茶会释放大量微 / 纳米塑料颗粒,可穿透肠道屏障、损伤 DNA,增加癌症等风险。日常生活中微塑料来源广泛,专家给出弃用塑料茶包等减少塑料接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