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Adv】ICE化疗挽救治疗复发难治原发CNS淋巴瘤有效,联合移植更佳

2025-03-04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提供了ICE方案在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并强调了HDC-ASCT在巩固治疗中的重要性。

ICE化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亚型,预后较差。一线治疗通常采用含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的多药免疫化疗(CIT),随后进行巩固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于在诱导治疗后至少达到部分缓解的fit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HDC-ASCT)可以改善预后。然而仍有25-30%的患者对一线治疗耐药,一线HDC-ASCT的患者中10-20%的患者最终会复发,未移植的患者复发率则高达50%。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6.8个月,存在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Blood Advances》近日发表一项法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了ICE(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多药化疗方案作为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的挽救治疗,强调了ICE方案在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与HDC-ASCT联合使用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图片

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2010年至2022年在法国五个LOC(Lymphomes Oculo-Cérébraux)网络中心接受ICE方案治疗的96例成人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17%≥70岁,70%的患者为原发性耐药或在一线治疗后进展。73%的患者在二线接受ICE治疗。100%接受过HD-MTX,95%接受过大剂量阿糖胞苷,48%接受过利妥昔单抗。ICE中位治疗4周期。

治疗反应:ICE治疗的最佳反应为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患者分别占37%和33%。中位至最佳缓解时间为1.4个月。23%对ICE原发性耐药性。66例应答者中15例(23%)在ICE治疗期间进展。此外,2线治疗患者的缓解率高于3线治疗。75%的患者复发。

不良事件:主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80%的患者出现≥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32%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0%的患者出现3级血小板减少症。

后续治疗:46%的患者在达到PR/CR后接受了HDC-ASCT,中位时间从ICE开始到HDC-ASCT为4.0个月。接受移植患者更年轻、ECOG PS更低、更多在2线接受ICE、ICE治疗反应率也更高。

生存结局:中位随访10.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3.4个月和8.4个月。接受HDC-ASCT的患者中位OS为66.6个月,而未接受HDC-ASCT的患者中位OS为5.3个月 (HR=0.22,p<0.0001)。ICE治疗后PR/CR患者如果进一步接受移植,同样可获得更长的OS。未接受移植患者的中位PFS为2.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HDC-ASCT是影响OS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HR=0.17,p<0.0001)

图片

总结

ICE方案的有效性:ICE方案在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中显示出较高的总缓解率,达到70%,与既往研究中使用的其他大剂量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或靶向治疗(如伊布替尼或来那度胺)相比具有优势。

HDC-ASCT的重要性:对于对ICE有反应且适合HDC-ASCT的患者,长期PFS和OS率显著提高。

患者选择:研究建议ICE方案适用于相对健康的患者(年龄<75-80岁,无重大合并症),特别是当与HDC-ASCT联合使用时,或作为移植后复发患在桥接至其他巩固治疗策略(如全脑放疗或CAR-T细胞治疗)的手段。

该研究提供了ICE方案在复发难治性PCNS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并强调了HDC-ASCT在巩固治疗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选择适合ICE治疗的患者以及探索新的巩固治疗策略方面。

参考文献

Louis Pérol, Adrien Grenier, Carole Soussain, Khe Hoang Xuan, Ines Boussen, Marine Baron, Veronique Morel, Nabih Azar, Maya Ouzegdouh, Madalina Uzunov, Magali Le Garff-Tavernier, Laetitia Souchet, Nicolas Gauthier, Marie-Pierre Moles-Moreau, Thomas Gastinne, Caroline Houillier, Sylvain Choquet, Damien Roos-Weil; ICE polychemotherapy is an efficient salvage treatment in relapsed/refractory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Blood Adv 2025; bloodadvances.2024014373.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401437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471, encodeId=acf622544e19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7603e0370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a> <a href='/topic/show?id=f627124e840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ICE化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784, encryptionId=f627124e8403, topicName=ICE化疗), TopicDto(id=37037, encryptionId=f7603e0370d, topicNam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r 03 23:28:40 CST 2025, time=2025-03-03,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BJH】老年PCNSL的新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诱导和利妥昔单抗+阿糖胞苷巩固

韩国学者开展了一项II期研究,以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MTX序贯利妥昔单抗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年龄≥60岁新诊断PCNSL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Blood Adv】原发性CNS淋巴瘤疾病进展和生存的基因标志物分析

为确定 PCNSL 基因亚型与免疫化疗反应关系,学者检测 78 例患者标本。发现 4 个位点基因组畸变与进展、死亡相关,确定高危分子亚群,首次找到耐药相关基因组生物标志物,为风险分层等提供信息。

【STTT】信迪利单抗、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和利妥昔单抗治疗PCNSL的2期研究

国内学者开展了一项单中心、研究者发起的2期研究,给予新诊断PCNSL患者信迪利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和利妥昔单抗治疗;该研究是首次前瞻性评估PD-1单抗联合MTR治疗新诊断PCNSL。

【Haematologica】CAR-T治疗原发性CNS淋巴瘤,缓解率高但不持久

学者基于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登记组,报道了24例R/R PCNSL接受商业化CD19 CAR-T治疗的结果,近日发表于《Haematologica》。

​梅奥诊所经验,原发CNS淋巴瘤诱导后自体移植巩固和大剂量甲氨蝶呤维持预后相似

梅奥诊所学者在接受HD-MTX诱导治疗的PCNSL患者中对比了auto-SCT巩固治疗与HD-MTX维持治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最新进展

本文介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预后、治疗(包括诱导、巩固、复发难治情况等)方面内容,综述其相关研究进展,提及多种治疗方案及各阶段应对策略,参考对应文献。

Blood Cancer Discovery:脑脊液ctDNA动态监测助力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新疗法探索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治疗存在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团队开展多中心 II 期临床试验,探索 MIT 方案疗效与安全性。

18F-FDG PET/CT可增强原发性CNS淋巴瘤的预后性能和反应评估

为了阐明新诊断免疫功能正常PCNSL患者在基线和治疗后进行的脑部18F-FDG-PET/CT的预后意义,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学者开展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近日发表于《Neuro-Oncology》。

【Blood Adv】原发CNS淋巴瘤巩固治疗模式的演变及结局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学者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该中心大样本队列中PCNSL巩固治疗的四十年纵向演变,以及接受不同巩固治疗策略的结局。

大剂量甲氨蝶呤、伊布替尼和替莫唑胺治疗新诊断原发CNS淋巴瘤的中国多中心研究疗效良好

国内多中心学者开展前瞻性II期研究,探讨了大剂量甲氨蝶呤、伊布替尼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方案(MIT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了循环肿瘤DNA(ctDNA)在治疗中的潜在预测价值。